游客
题文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此次吾党改组,志在将本党势力在中国内地各省尽力扩充。向来本党势力多在海外, 故吾党在海外有地盘、有同志,而中国内地势力甚为薄弱。所以吾党历年在国内的奋斗,专用兵力 ……以兵力奋斗而胜利者,已有三次。但三次之成功,皆不能达革命之目的。是兵力虽成功,而革 命仍未成功,因为吾党尚欠缺力量之故所欠缺者是何种力量?就是人民心力。当时中国人民不赞 成革命,多数人民不为革命而奋斗。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故此次吾 党改组唯一之目的,在乎不单独倚靠兵力,要倚靠吾党本身力量,就是人民的心力。
材料二:吾党从今以后,要以人民的心力为吾党力量,要用人民心力奋斗。人民的心力与兵 力,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但两者之间,究竟应以何者为基础?应以何者为最足靠?自然当以人民 的心力做基础,为最足靠。若单独倚靠兵力,是不足靠的,因为兵力胜敗无常。吾党必要先有一 种基本力量做基础,然后兵力有足靠之希望。……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 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 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说“以兵力奋斗而胜利者,巳有三次。但三次之成功,皆不能达革命之目的”请以第一次为例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如何发展了自己的思想?对当时中国革命产生了 怎样的历史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
(2)从韩非子到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儒家思想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分析材料三中核心思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王安石《促织》)
——摘编自李明伟(清末民初城市社会阶层嬗变研究)
材料二各通商口岸输入洋纱统计表(1867~1892年)(资料来源:历年海关统计与报告)

材料三郑观应提出:“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原夫欧洲各国,以通商为大径,以制造为本务。……若有商而无工,徒弃已利以资彼用而已。即今力图设计,切勿薄视商工。……张謇在《代鄂督陈立国自强疏》中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清末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统称),用机器,精制造……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数,御侮自在其中。”
——摘编自《张之洞评传》
材料四 1922年爆发棉纺织业危机,大生纱厂危机严重,当时政府没有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帮助。……日本在上世纪20年代初经济恐慌中采取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济措施,为各行业提供经济贷款援助。日本的大型企业、商业银行、股票交易所很快摆脱了困境,在随后的中日纱厂竞争中迅速拖垮了大生。……张謇寻求国外资金的支持,向美国资本家借款不成,大生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摘编自傅国涌《大商人》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织妇进行生产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1867年~1892年中国进口棉纱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郑观应和张謇主要经济思想的异同。并说明他们的思想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大生纱厂走向衰落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

制造业的发展是从手工制造迈向机器制造,从家庭制造迈向工厂制造的过程。如今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正在被世界所公认。
材料 1750年至19 00年,中美德三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相对份额统计表

(1)我国古代曾多次出现“中国制造”的辉煌。试以唐朝手工业发展的史实为例简要加以说明。
(2)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世界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材料中涉及的三个国家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12分)

(1)关于五四爱国运动,一种观点认为它是“青年学生从希望到失望的急剧转折,从而刺激了运动的发生”。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知识界长期思想解放的结果”。请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材料一五四运动大事记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
5月6日,北京、上海商会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拒签和约,抵制日货。
5月7日,上海召开国民大会,通函全国断绝与日本的商业关系。
5月10日,上海商会致书北京中华总商会,反对对日妥协。
5月20 日,北京商会决议,抵制日货,武汉商会响应。
5月25 日,南京下关码头工人拒卸日货。
6月1日,上海工商界组织游行讲演团。
6月6日,上海华商电车公司工人罢工。求新厂、浦东各厂工人罢工。南京罢市、宁波罢市。
6月10日,沪宁杭甬铁路工人、各轮船水手全体罢工,天津、汉口、济南罢市。
(2)从材料一中,找出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五四运动已过去九十多年,九十年间,人们不断反思,从不同角度诠释着五四精神:
蔡元培在《去年五四以来的回顾与今天的希望》中说:一年以来,因为学生有了这种运动,各界人士都渐渐地知道注意国家的重要问题。这个影响实在不小。
张闻天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说: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这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功绩。
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争论问题第三国际还是第零国际》中写道:中国革命到五四运动已加入到俄国的十月革命所开始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
(3)依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五四运动)以专注于文化批判始,仍然复归到政治斗争终。启蒙的主题、科学民主的主题又一次与救亡、爱国的主题相碰撞、纠缠、同步。中国近现代历史总是这样。
一一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4)分析材料三,五四运动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材料二 基辛格曾在美国尼克松政府中担任国务卿。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谈到60、70年代美国所面临的局势:“我们正处在一个令人痛苦的调整时期,来适应世界政治的深刻变化;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新的需要这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我们正变得像其他国家一样,需要承认我们的力量虽大,但还是有限度的。我们的能力和我们的问题相比,再也不是无限的了;相反,无论是在才智上,还是在物质上,我们都必须规定一个轻重缓急。”
材料三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两个“战争”分别指什么?概括分析促成第二个“战争”的原因。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此,美国对外政策做了哪些调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