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常有危机伴随。
【绝处逢生】
19世纪中期的日本、美国和俄国都出现了社会危机,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顺利度过了危机,走上富强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佩里舰队到达日本
材料二
材料三

美国南方种植园主希望在西部新州使用黑人奴隶,而北方工厂主希望实行自由雇佣劳动制度。双方的矛盾不断升级,终于到了不用战争手段不能解决的程度。经过4年战争,最终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表彰这位女奴解放者的功劳。”
——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面临危机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2)为什么说材料二中的战争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材料三中的“农奴解放者”最终使俄国历史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转变?
【险象环生】
材料四
 
对峙中的两大集团             丑陋的“轴心”(柏林—罗马—东京)
(4)上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世界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形势?图片一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一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浴火重生】
材料五

材料六

(5)依据材料五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造成的直接后果。
(6)材料六中“不平衡的跷跷板”反映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美国南北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长河中,时间的刻度因其记载的重大事件而具有特殊意义。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3、

4、5、6、

7、8、
(2)踏着时间的脚步,聚集每一个重大事件,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总体认识。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材料二我国农民创造的责任制形式,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把他们的责任、权利和权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材料三 1979年,深圳还只是南方沿海地区一个贫穷的小镇。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00多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3.5万元。深圳在建设特区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如最早建立“劳务市场”、“原料市场”等。闯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1)填空: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在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深圳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并请你列出1980年建立的除深圳以外的三个经济特区。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改革开放对我们青少年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左图为1951年3月1日山东莱县人民政府发给农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材料二

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者踊跃报名入社 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 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忆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6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

材料四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时)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什么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2分)
(2)材料二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4分)
(3)导致材料三中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材料四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分)
(5)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恩来说:“美国把国防线放到了台湾海峡,嘴里还说不侵略不干涉。它侵略朝鲜,我们出兵去管……我们是有理的,它是无理的。”
材料二毛泽东对一位解放军高级将领说:“要尽快入朝,给你10天准备时间,出兵时间初步定在10月15日。”
(1)材料一中周恩来说“我们是有理的,它是无理的”的证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高级将领”是谁?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试举两个英雄人物的名字,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样的崇高品质?
(3)新中国为了维护政权采取了许多措施,请写出其中的两项措施?(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底,全国参加初级社的农民占总农户的96.3%,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某年,《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小麦亩产12万斤”“皮棉亩产5000斤”“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材料三:为适应“XXX(材料二开展的运动)”的需要,毛泽东等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因此,党又发动了另外一个运动。
材料四: 某运动伊始,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在全国各地对历代文物古迹进行了大破坏,烧毁了山东孔庙中“万世师表”匾。
材料五:1966—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一览表

年份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
1966
32.09
32.13
180
1967
29.22
29.25
159
1968
26.05
26.06
138

(1)材料一讲述了我国对农业进行怎样的改造?还对其它哪两个行业进行改造?什么时候什么事件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材料二、三分别讲述了什么运动?发生在哪一年?
(3)材料四是指什么运动?请列举该运动现象两个?
(4)结合材料五归纳材料四运动带来的危害?
(5)我们应该从以上材料中吸取哪些教训?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