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卫灵公近雍疸、弥子瑕。二人者,专君之势以左右。复涂侦谓君曰:“昔日臣梦见君。”君曰:“子何梦?”曰:“梦见灶君。”君忿然作色,曰:“吾闻梦见人君者梦见日。今子曰梦见灶君而言君也。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对曰:“日,并天下者也,一物不能蔽也。若灶则不然,前之人炀则后之人无从见也。今臣疑人有炀于君者也,是以梦见灶君。”
君曰:“善。”于是,因废雍疸、弥子瑕,而立司空狗。 
(选自《战国策》)
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蔽:                         (2)烛:                  
对划线的句子“有说则可,无说则死!”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你要是能自圆其说,那就算了;你要不能自圆其说,就得自杀!
B.你要是能自圆其说,那就算了;你要不能自圆其说,就得被杀死!
C.你要是能自圆其说,那就可以;你要不能自圆其说,就得自杀!
D.你要是能自圆其说,那还可以;你要不能自圆其说,就得被杀死!

复涂侦用什么方法劝谏卫灵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整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阳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注:二陆:陆机(别号“平原”)、陆云(别号“清和”)两兄弟,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义兴人谓为三横 () (2)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3)而处尤剧 ( )(4)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蛟或浮或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为乡里所患不足为外人道也  
C.且人患志之不立甚矣,汝之不惠  
D.而年已蹉跎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下面句子。  
且人患志之不立  
  
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语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词义。  
⑴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  
⑵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  
⑶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  
⑷虽杀臣,不能绝也虽:  
翻译下面句子。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 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买其首五百金()
(4)鸣之不能通其意()
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④与百姓同其劳()
翻译下列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l2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同“披”,披着,穿着。④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 (2)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
(3) 晏子入见,立有间_______ (4) 逸而知人之劳_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文段【甲】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