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学作品。
父亲的小提琴
深蓝
在纽约留学的第二年,父亲的公司破产了。她那把用了三年多的小提琴不识时务地“罢工”了。
父亲给她寄来了一把小提琴,她激动得满脸绯红,对同学说:“看,我爸爸寄来的小提琴!”几个同学凑过来。有人小声咕哝:“这样的小提琴,一看就是便宜的地摊货。”舒乐窘得满脸通红,强忍泪水,默默地把小提琴包好,塞到床底下,再也没有动过。
几个月后,学校要举办小提琴大赛,杰克逊教授找到舒乐,希望她能去赛场上一展才华。舒乐低着头,好久没说话。
杰克逊教授很纳闷,问:“有什么问题吗?”
舒乐吞吞吐吐地说:“教授,我的小提琴坏了,我没有小提琴。”
杰克逊教授说:“可是,我听同学们说,你爸爸给你寄来了一把小提琴。”
舒乐咬着嘴唇:“它是地摊货,根本就拿不出手,我怎么好意思用它去参加比赛呢?”
杰克逊说:“好多产品都是高品质和低价格的完美结合,你爸爸寄来的说不定是一把好琴呢!”
舒乐跑回公寓,拿来小提琴,交给杰克逊教授。教授用这把小提琴演奏了一曲,说:“这把琴很好,完全可以与名牌小提琴媲美。”
从杰克逊教授的办公室出来,舒乐充满了信心。
大赛开始了。舒乐走上台,不远处,杰克逊教授正用殷切的目光看着她,她信心倍增。这时,她听见几个同学窃窃私语:“你看那地摊货,多寒酸呀。”
她深受刺激,再也无法融入到音乐中去。这次大赛,舒乐输得很惨。
杰克逊教授找到她。舒乐惭愧地说:“教授,我……”杰克逊教授笑了笑:“不要自责了,比赛发挥失常,这种事儿很常见。我这次来,是想借你的小提琴用用。一个月后,我将举办一场个人演奏会。到时候,我想用你的小提琴演奏。”
杰克逊教授的个人演奏会如期举行。杰克逊教授用那把没有商标的“地摊货”演奏了一首又一首华美的乐曲,赢得一阵又一阵掌声。
演奏会结束后,一位细心的记者发现了那把小提琴的不同寻常,前来采访杰克逊教授。杰克逊教授拿着小提琴,来到舒乐面前说:“这把小提琴是这位同学的,来自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生产基地——中国。”
教授的盛赞让舒乐心里受到很大的触动,她又能心无旁骛地演奏。她的小提琴演奏水准大幅提高。一年后,学校又举办小提琴大赛。她以一曲《心在远方》征服观众和评委,获得第一名。
拿到奖金后的第二天,舒乐登上回国的飞机。一进家门,舒乐看到父亲病了,两位老人见到女儿,惊得半天没合拢嘴。 舒乐拿出3000美元塞给母亲,又拿过小提琴,含着眼泪给父母演奏起了《心在远方》。
一曲终了,父亲的目光落在小提琴上,喃喃地说:“公司破产后,我一直在外打工,我打工的那个地方是全球最大的小提琴生产基地,世界上每三把小提琴中,就有一把是那里生产的。寄给你的这把小提琴,就是我亲手制作的。”
舒乐低下头,轻轻地抚摸着小提琴,刹那间,一股暖流涌遍全身。(选自2014第6期《微型小说》,有删减。)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请根据加点词揣摩舒乐的心理。
(1)舒乐窘得满脸通红,强忍泪水,默默地把小提琴包好,塞到床底下,再也没有动过。
(2)舒乐低下头,轻轻地抚摸着小提琴,刹那间,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舒乐两次参加学校小提琴大赛,第一次输得很惨,第二次获得第一名,主要原因是什么?(2)
小说中杰克逊教授是个怎样的人?
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小说后的感悟。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路,在没路的地方
有个喜爱摄影的朋友,他镜头下的摄影作品总是那么与众不同,他的视角总是那么的令人击节称奇。面对他的一叠叠获奖证书和一尊尊艺术摄影大赛的奖杯,作为他的朋友,我们讨论过好多次。有人说,是他的相机好;有人说,是他的艺术功力深;也有人说,是他的运气好。那么十几个风景名胜区,还不整天都是游人如蚁?但有的人运气不好,要么去晚了,或者是去早了,总之与自己所需要的景物总是失之交臂。就像登泰山看日出,有的人去了,但偏偏赶上了阴雨天,有的人去了,却恰恰遇上了大雾天。但我们这位朋友总是运气好,他要拍摄蓝天,就有片片白云;他要拍摄秋色,就有树树红叶……
我们羡慕地说:“拍摄照片,你相机好,运气也好,所以你的摄影作品好。”他听了,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拍摄作品,跟运气有什么关系呢?好吧,”他神秘一笑,“下次外出拍摄,我带你们一块去。”
不久,我们果然就有了一次共同外出游历的机会。在那里,我们一群人生怕错过了一个风景点,七嘴八舌地纷纷向导游小姐询问如何才能平安、快捷、全方位地游览每一个风景点。但那位搞摄影的朋友却对这一切漠不关心,根本不怎么理睬那些导游小姐们,只是和一群坐在景区山脚下的本地山民们套近乎,和他们兴致勃勃地谈笑,对着巍峨起伏的大山指指画画,当我们前呼后拥地跟着景区的导游就要登山时,他笑着跑过来了,高兴地举着一张画满点点线线的纸说:“想拍摄最美照片的可以跟我走!”
我们都诧异地说:“怎么能跟你走?那些最美的地方不是一个一个的风景点吗?不去风景点,哪里才能拍摄到最美的风光照片呢?”
他笑了说:“大家都去的地方,哪能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呢?最好的风景,就在那些人迹罕至处啊!”有人低声嘀咕着问他:“你要去的地方有路吗?”
“路?”他朗声大笑说,“有路的地方我从来不去!”
“你要去的地方危险吗?”又有人嘀咕着问他说。他笑了说:“当然危险了,不危险怎么能有出人意料的风景呢?”大家都不说话了,只是静静地望着他。他仿佛突然想起一件什么事情来,迈步走到我的面前,然后把挂在他脖子上的数码相机取下来挂到我的脖子上,把我那台老掉牙的相机挂到他的胸前挥了挥手说:“朋友们,看我们谁能拍摄到最美的作品!”然后就一个人攀巨石,劈荆棘,离开我们和导游走了。
两天后,在景区山脚下的宾馆里,当我们每个人都亮出自己的摄影作品时,我们都被他作品中的那种峻奇、壮美和恢弘惊呆了,连这个景区的所有导游和经理都难以置信:自己的景区难道还有如此秀美的风光?
在大家的一片惊奇和啧啧称赞里,朋友轻描淡写地说:“熟悉的地方没景色,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路远远不能抵达的地方。”
我听了,心里豁然一亮,是阿,熟悉的地方没景色,在人生的旅游图上,有多少人是敢于跳出人生的固定路线,而给自己的人生另辟蹊径的?我们都是循着前人的脚印走,看前人欣赏过的一个个人生景色,如何能让自己的生命活出与众不同的况味呢?
要使我们人生拥有与众不同的风景,就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旅程。人生常常是这样:!
(选自《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作者:李雪峰)阅读全文后,围绕“我们”和朋友对摄影的不同表现,在方格中补全故事内容的概括。(2分)
时 间 |
我们 |
朋 友 |
刚到景点时 |
(1) |
与本地山民们套近乎,和他们兴致勃勃地谈笑,对着巍峨起伏的大山指指画画。 |
游览景点时 |
前呼后拥地跟着导游登山 |
(2) |
游览归来时 |
被他作品中的那种峻奇、壮美和恢弘惊呆了 |
轻描淡写地说:“熟悉的地方没景色,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路远远不能抵达的地方。” |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熟悉的地方没景色,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路远远不能抵达的地方。
(2)要使我们人生拥有与众不同的风景,就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旅程。
(1)(2)文章结尾句加点的“这样”指什么?请你在横线上补写所指的内容,说说你的人生感言。(2分)
本文在布局谋篇上与下列课文哪一篇相似?并说明其相似之处(说明一点即可)。(3分)
A.《吆喝》 | B.《春酒》 | C.《走一步,再走一步》 | D.《济南的冬天》 |
(1)相似的课文(填字母):
(2)相似之处:学贵质疑。读完了文章之后,有同学提出疑问:标题“路,在没路的地方”是否自相矛盾,假如你是作者李雪峰,你将如何解答? (3分)
【科技院】阅读《高科技污染》,回答文后题目。
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作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作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简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等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tīng),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0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高科技污染仅指高科技垃圾造成的污染。 |
B.高科技垃圾分布于太空的各个角落。 |
C.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虽然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危害却很大。 |
D.对高科技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有很大困难,堆置对环境保护不利,因此,人类始终束手无策。 |
下面对全文内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高科技污染。 |
B.文章开头就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了什么是高科技污染,并概说了它的类别、污染到的范围。 |
C.从全文的角度看,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每一类又举了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
D.纵观全文,可以看出高科技污染只有处理难度大,污染严重这两个特点。 |
防治高科技污染是每个人都应关心的问题,请你针对文章中所提到的高科技污染的某一种类,通过想象,提出一种防治的设想。
【读书吧】阅读《谈读书》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共5分,每小题2分)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请选出对文段分析有错的一项()
A.“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这句话指出了“粗读、泛读、精读”三种不同读书方法。 |
B.文段采用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使说理更透彻、更充分、更令人信服。 |
C.作者运用排比说理,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
D.作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从正面指出,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
以上选段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
)阅读《怒放的七月槐》,完成小题。
怒放的七月槐
李清玺
每每出去散步,我总是情不自禁地端详每一棵树,比一比高低,论一论大小,评一评美丑。更有甚者,为了看银杏树结的果儿,还专程跑到市招待处的院子里,一次看不够,准备下次还来,其中的奥妙真有点说不清。
今年夏天,最惹眼的,当然要数槐树,层层叠叠的槐花,云蒸霞蔚一般,开得繁,开得密,开得灿烂,日日都有新蕊,天天都有花开,那种新鲜和刺激竟持续了一个月。当然,最最好看的,还是黄昏来临时,路灯的清辉洒在簇新的枝头,映亮了整条街道,就像皎洁的月光映在雪地上,那种清清白白的反光勾起我许多联想。
在北方,国槐是较常见的一种树,干净,不招虫儿,树形好,挺秀而俊美,生命力强,历百年而不衰,颇得人们的赏识与厚爱。我对国槐一往情深,缘于老家的门旁就有一棵树,硕大浓密的树冠撑起一柄巨伞,无论日头怎样偏移,都有足够的阴凉供人休息。人们聚在树下,休晌,纳凉,风从树下过,凉自心上生,说说笑笑,各人忙着各人的事儿,悠闲而自在。
国槐,是用材林,木质坚硬,纹理细密,富有弹性,过去是制车造船的首选;它又是绿化树,房前屋后,街心路旁,点缀其间,错落成行,浓荫匝地,和风送爽;它还可入药,槐子、槐花、槐豆,都是上好的中药材,人们按时采摘,精心晾晒,妥善保管,自然就有人上门求购,也算得上一笔不小的收入。
七月的天空,槐花出奇地秀,她不秀姿色,不秀芳香,不秀明艳,色是浅浅的绿,香是淡淡的清,味是微微的苦,不事张扬,本色自然。花开时,如禾苗吐蕊,庄稼秀穗,不经意间,已是花满枝头,那种浅黄与新绿一下子便跃入人们的眼帘,铺天盖地,让人震撼;花谢处,落英纷纷,蝴蝶翩翩,淋着行人的脸,打着奔驰的车,洒进人行道上,温温柔柔,娉娉婷婷,细细的落蕊,随风起落,应节舞动,充满了诗意。更可贵的是,槐花花期长,每天都在开花,时时都有落蕊,花开花谢,反反复复上演着生命的传奇,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思。
俗话说,七月的天,孩子的脸,狂风挟着骤雨,常会不期而至,风雨中的槐树,又是怎样的情景?不是亲身经历,恐难感受真切。①狂风,如脱缰的野马,沿着街道,鱼贯而入,野蛮地冲,无情地撞,狠命地挤,疯狂地扯,槐树摇摆着,槐花,纷落如雨,顷刻间,铺满街道,有如一层厚厚的雪。风的间隙,有有心人,带了扫把和口袋,急如星火地收拾起落蕊来,扫的扫,装的装,运的运,全家老少齐上阵,不等雨至,地面上就干干净净了,待到大雨如注,落蕊也就少了许多零落之苦。对勤谨的人,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收获;对赏花爱花的人,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风霁雨霁,槐花复又灿然,蓬蓬勃勃一树新绿,为路人再添一重欣喜。
②每天,我都从开花的槐树下走过,踩着浓浓的绿荫,踏着轻轻的落蕊,风穿过的街道,雨洗过的天空,心宛如一条澄澈的小溪,流过炎夏,淌过酷暑,冲掉所有的郁闷,洗去满身的征尘。奶奶常说,槐子丰收的年月收谷子收豆子,诚如斯言,今年下半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势良好,丰收即将成为眼面前的事实。
如今,槐树虽偶有花开,但大多数槐花都结了籽,一种状如豆角,碧绿透明,汁水饱满,缀满枝头的果实,它们隐藏在墨绿的槐叶里,只在阳光穿过叶子的瞬间,才隐隐约约辨得出。
国槐,虽贵为一些城市的市树,却引不起市民的关注,究其原因,还在于她的本色和自然。物以稀为贵,在一个处处浮艳的社会里,普普通通也就有了土气的嫌疑,难怪她会淡出人们的视野。
我独爱国槐,爱她的根,她的魂,她的精神,她的气质,她的故事,她的一切的一切。
(选自2011年9月28日《光明日报》)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国槐的特点。
文中画线句①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文中画线语句②,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心宛如一条澄澈的小溪”?
文中的“国槐”有何象征意义?
阅读全文,你从国槐身上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阅读《灯光是一种毒品》,完成小题。
灯光是一种毒品
艾先立
①1880年3月31日,人类的灯光第一次照亮这个世界。从此,深邃美丽的夜空便渐行渐远。如今,我们的地球在太空中就像游乐园一样,光点密集,熠熠生辉,尤其欧洲和美国夜空。人工光的亮度正以每年5%一l0%的比率增长。
②这眩目的明亮,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生物依靠星辰和月亮的微光辩别方向,而人工光的泛滥对它们形成的误导常常造成致命的伤害。据统计,每年有近一亿只禽类撞在北美洲的有光建筑上。在饰有华灯的华盛顿纪念碑下,一个半小时内就能找到500多只鸟的尸骸。明亮的灯光也会干扰蚕蛾的迁徙,使大批蚕蛾无端被困在黑暗的孤岛上,坐以待毙。“人工白昼”还致使许多昆虫被强光源周围的高温烧死。
③受影响的还有一种甲壳纲动物和轮虫。本来它们在夜间游到水面吃水藻,白天则在水下休息并躲避猎食者。街灯的强光折射到水面上,这些微小的生物一直停留在水面下。后果是,蜉蝣生物被剥夺了营养来源,以此为生的鱼虾大量减少;幸存的水藻却快速疯长,破坏了其他水生物的生长环境,使清澈的水质受到污染。可见,人工光的泛滥会影响食物链彼此依存的正常关系。
④更糟糕的是,西雅图市弗莱德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发现,夜间工作的妇女比非夜间工作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高出60%;上夜班的年头越多,夜班时间越长,接触的光线强度越高,患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其他的研究还表明,照在视网膜上的灯光,即使在睡眠期间,也会减少褪黑激素的生成,而褪黑激素能帮助调节昼夜节律,还具有抗氧化的功能。神经内分泌学家鲁塞尔·雷特说:“灯光是一种毒品。滥用灯光。就是在危害健康。”
⑤研究光污染的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社会应该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光污染的程度。他们建议对固定照明设施进行遮盖,并将散射光的圆灯换成不散射光的平底灯,让灯光照向需要照射的地方。而不是过路人的眼睛和居民的窗户……阿尔瓦勒兹说:“装饰性灯光应该像高明画家的画笔,要画龙点眼的突出细节,而不应该像粉刷匠手里的刷子,均匀地细密的刷满整个建筑物。”
【相关链接】
某市将通过灯光建设,构筑几大主题景观体系,以展示该市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繁华的恢弘气势。景观一,由中心城区1000余条纵横交错的路灯廊道构成的“霞光干道”夜景景观。景观二,由百余栋公共建筑“里光外透”和200栋15层以上高层建筑灯光构成的“都市辉煌”夜景景观。景观三,由18片居住小区的甬路灯光、楼道灯光、楼门灯光、楼名灯光、标识灯光和绿化小品等装饰性灯光构成的万家灯火夜景景观。阅读选文,概括列出人工光有哪些危害?(3分)
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结合上下文,指出文章第③节画线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作用。(3分)
在饰有华灯的华盛顿纪念碑下,一个半小时内就能找到500多只鸟的尸骸。文章第⑤段介绍了科学家们提出的降低光污染的建议,请你再提出两条降低光污染程度的建议。(2分)
阅读“相关链接”,联系全文,就该市夜景工程的利与弊说说你的看法。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