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老实人的虚伪
沈祖连
老四的嘴唇出奇的厚,两片加在一起,侧面看去,如同一只紫红紫红的蝴蝶趴在那里。再配上那双久睁不眨的浊眼,呆滞呆滞的;你要是第一次同他相对象,准吹。
不过,他也并不一辈子打光棍,27岁上也就结了婚。猪八戒都有人看得上,自然也有看上他的人。
别看他呆憨,他那厚嘴唇,那呆滞眼,就像一本书,一本写着“老实”二字的书,只要一看,就能读懂。
小孩子爱他的老实。只要他在,他们就跟他恶作剧,给他装狗尾,有时把他的鞋子藏起来,他便扭动着笨拙的身子去找,嘴里还会不断地发出一个音节:“唔?唔?”小孩们自然乐在一边。
女工们也欺他老实。粗活、重活、脏活总推他去干。他也听话,他有的是气力,他也不吝啬气力,反正不出也留不住的。于是,逢着搞清洁什么的,他总是拉大车、搬砖石,别人一拉二推三个人的活,他常常是一个人就干了。
领导们更是爱他的老实。每逢值夜班,一时抓不到人,就想到他,“老四老实,叫他吧。”他也随叫随到。分戏票,有时分完了,少一两张,他们就减了他的,反正他不会提意见。不过,他为此遭到老婆不少的骂:“你真是泥肠石肚木头肝泡沫的肺,一根肠子直到底,上面倒米,下边流粥!”他也只是憨厚地笑笑。
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房子。单位的住房紧张,这是有名的,他们结婚时,只分得一间小储藏室。窗子开在房顶上,冬天挺暖和,可夏天热得不行。说是暂时,谁知一“暂”便“暂”了五年。好在他的那口子坚持要等分到房子才要孩子,要不,小孩入蒸笼,不成个蒸乳猪才怪。
单位也在不断地盖房子。但远远未能满足。按年限、论需要、讲贡献,他都是理所当然的享受者。可一次下来,分完了,没有他的。领导拍拍他肩膀,叫他等下批。
他等了。
下批又分了。还是不够,领导考虑其他紧缺户。反正他老实,老实人工作好做。他的名额又被别人占去了。他还是没做声,老婆却骂了三天的街,也骂了他三天。然而不顶用,她是外单位的。
他被骂急了,说:“下一批吧!”
“下批你再要不到,我就上医院做手术,这辈子不生了!”
“那可使不得!那可使不得啊!”他急了,“下批我一定能分到!”
老婆见他那副笃实劲,倒也相信了。不相信也没办法,反正这几年都是在希望和理想中过下来的。
市里新调来位书记,姓孙。
这天上班,老四迟到了。整整一刻钟,班长拦住他,要扣他的奖金。他不慌不忙地说:“领导召见,也扣吗?”他从来都是不紧不慢的。
“谁召见你了?”
“我表兄。”
“哪个表兄?”
“市委孙书记呗。”
“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来的市委书记是他表兄!”同事们先是一笑,你有那么大的表兄?不过,细细一想,也都信了,老四什么时候骗过人?
女工们也看着他笑。过后,也都相信了。
消息传到厂长耳朵里,厂长震惊了,老四老实人一个,这可了不得了,他的亲戚在当书记哪!
神奇得很,第三次分房方案提前宣布了,老四住三楼,并且是三室一厅。
他抱起妻子说:“你得给我生个胖儿子了!”
妻子嗔着说:“你想死了,耍虚伪!”
老四淡淡地笑笑,嘴唇出奇的厚,两片加在一起,侧面看去,如同一只紫红紫红的蝴蝶趴在那里…… (选文有改动)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使用白描手法刻画了老四的嘴唇——“出奇的厚,两片加在一起,侧面看去,如同一只紫红紫红的蝴蝶趴在那里。” |
B.“他那厚嘴唇,那呆滞眼,就像一本书,一本写着‘老实’二字的书,只要一看,就能读懂。”表现了老四的外貌特点。 |
C.小说对同事的攀附心理、领导的前倨后恭、“老实人”老四一反常态的行为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
D.小说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于小处尽见人情和社会的斑斓;语言诙谐、幽默,对社会丑陋现象的嘲讽直接强烈。 |
E.小说截取生活片段,故事情节完整,叙述简约。在构思上,“蓄势于前,突转于后”,结局亦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说中的老四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前后两次写到老四那厚得出奇的嘴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真实的沃伦·巴菲特
[美]詹姆斯·奥洛克林
①资本市场为“股神”沃伦·巴菲特呈现了一个博大精深的舞台,在他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37年里,公司市值以每年超过25%的复合增长率上升,目前他的个人财富已达370亿美元,在美国仅次于首富比尔·盖茨。很难想象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复合增长率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巴菲特创造这等成就,并非因为他是股票推荐人,而是因为他是首席执行官,领导民众,管理资本。
②他决不是天生就具备如此杰出的才能,他也得学习,他不是一个没有失误的神,而是一个有着弱点的凡人,不过,这也告诉经理人,错误不一定会成为墓石,而可以成为改进决策的垫脚石。他早年曾犯过错误--相当多的错误,他现在仍然犯错误,同时资本市场也提供了无数犯错误的机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巴菲特都能明辨机会,规避多数决策失误,从那些他确确实实犯下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将这些做法融于一种能让他尽情施展天赋的领导形式。
③巴菲特喜欢这样的挑战: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经理人,却试图像一名所有者那样行事。他曾发现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雇用的经理人也像所有者那样行事很困难,他懂得同那些精神状态正常的人共事的必要性,他揭示了什么是正常的精神状态,以及如何发现正常精神状态,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如何吸引一个人加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又如何劝阻另一个人加盟。他还探索出如何在那些为他工作的人中间培养永久的忠诚,让他们服从于他为公司制定的目标,并让他的经理人恪守他作为领导人所信奉的原则。
④巴菲特发现领导的手段就存在于他自己的个性中,包括他的信仰、诚实、公正、高远的理想,这些都已经成为公司理想的一种诠释。最重要的是,巴菲特懂得,当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靠内心养成而非自上而下制定时,那么人员管理便升华为个人动机,当这些规范与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那个告诉我们如何行为处世的小小声音相符时,遵从和勤勉便达到最大程度。
⑤巴菲特发现,只有大胆放手,才能实现管理上的机制--他在资本管理上同样遵守这一理念。巴菲特认为他所处的这个世界并不为他的意志所左右,而只听命于那些为抓住必定会出现但只是难以预料的机遇而提前做好准备的人。
⑥他从来不告诉你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按照他的做事方法,如果有一个经理来找他寻求帮助,巴菲特就会说出他对事情的分析,然后让他自己来决定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他只要求他们“在管理公司的时候要把公司看成是自己家唯一的财富”。如果他们的确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做的,他就会向他们保证“不会要求他们来总部做项目演示,更不需要让总部来批准预算,也不需要总部就费用开支提供建议”。
⑦他说:“作为主人,我们的基本目标是我们希望老板如何对待自己,我们就如何对待手下的经理,”因此,从股东们那里得到自由的他同样把自由赋予了手下的管理者。这样做令管理者树立了自尊,而且他们的自主权也扩大了。因此他们有机会证明,他们干这份工作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是出于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而不是因为巴菲特在监视。
⑧相反,压制自身动力的指挥系统会形成恶性循环,下属的顺从程度不断下降,控制却不断加强。例如在通用电气公司,不肯顺从的经理会被解雇,时间一长,公司自动筛选出来的是那些能适应高压、高控环境的人。但这种系统要求高级管理层进行很多的管理工作。而巴菲特废除了常见的管理手段,唯一留下的控制方式是建立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但恰恰是这种方式令经理们对他忠心耿耿并服从他的意愿。
⑨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与沃伦·巴菲特相似的人了,让我们赶紧向他学习吧。
(选自《沃伦·巴菲特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市值在巴菲特担任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37年里以每年超过25%的复合增长率上升,主要原因是巴菲特善于领导民众,管理资本。 |
B.资本市场提供了无数犯错误的机会,因此巴菲特也经常犯错误,不过他很善于明辨机会,规避多数决策失误,并从中吸取教训正确决策。 |
C.巴菲特充分信任属下,赋予了手下的管理者以充分的自由,因此无需管理,公司的每个人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公司忠诚尽力。 |
D.文中写通用电气公司对属下采用高压、高控管理,使得高级管理层不得不做很多的管理工作,这与巴菲特的管理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论证了后者的正确性。 |
E.本文围绕“真实的沃伦·巴菲特”这一中心,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巴菲特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人带领企业在现代资本市场成功发展壮大的历程和原因。
(2)本文题目为什么在“沃伦·巴菲特”前加上“真实的”一词来修饰?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3)作者在结尾句中说:“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与沃伦·巴菲特相似的人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理由。
(4)巴菲特成功的原因有很多,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就你最认同的一个主要原因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清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前往茶站交茶。大叶茶装在竹篓,一元一斤;芽茶装塑料袋里,二十元一斤。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她丈夫以唱代说,脱口成秀,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家卖到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工作组长了解到那一情况愕然,继而肃然。亲自送其丈夫回家,还对当年的阿婆好言安抚……
我问:“现在她家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失语!
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可……这……难道就没有人认为应该告诉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样做吗?”
“许多人都这么劝过的,可老人家她听不进去啊。”
不待我再说什么,子诚接下来的话,使我顿时又失语了。
他说:“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我心愀然。进而,怆然。
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傍晚,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 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原来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那一刻我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篇有关茶村的一段景物描写,再现了山区茶村青翠多姿的自然美景,也为徐阿婆的出场做了铺垫。 |
B.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
C.小说塑造工作组长与副县长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表明社会在整体进步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阴影。 |
D.小说中徐阿婆这一人物的塑造完全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子诚之口讲述,增加了可信度,同时也便于“我”在与子诚的对话中抒情。 |
E.小说以“清名”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
(2) 徐阿婆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3)文中多次写到“我失语”,“说不出话来”等,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4) 文中的“我”由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的形象,联想到了“朝圣者”与“独行侠”。对此,有人认为自然合理,也有人认为矫情做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花甲之年罗中立,一生不舍画农民
1980年,油画《父亲》轰动了中国,也让罗中立这个名字随之被载入史册。被称为《父亲》姊妹篇的《春蚕》,在2014年6月1日保利春拍会上,经过激烈的22轮竞价,最终以4370万元成交,刷新了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
《春蚕》又名《母亲》,一位老妇人垂首站立在养蚕的大筐前拨弄着桑叶,脸孔完全隐没在阴影下,母亲辛勤奉献的伟大,已无言融入画中。罗中立一共创作过三幅《春蚕》。 1948年,罗中立出生于重庆沙坪坝区。小学毕业时,他报考了四川峨眉电影厂的美工班,但刚被录取,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电影厂停顿了工作。
1964年罗中立初中毕业时四川美院附中恢复了招生,他考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1966年,为响应“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罗中立第一次离开家,到了四川达县大巴山区,住进了邓开选老伯家。罗中立在大巴山的一所村小学当美术教员,山里没通电,上完课、开完会,天一黑就回土屋睡觉,和邓大伯聊天。与农民的朝夕相处,让罗中立对农家生活有了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体会。等回到学校,“文革”已经开始了,大学上不成了。1968年高中毕业后,罗中立被分配到达县钢铁厂,当了锅炉工。
等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他正忙着打家具准备成家,还是女友劝他参加了高考。罗中立说自己的意愿也很简单:他高中毕业,月工资29 5元,大学毕业能拿到52元。
罗中立赶上了四川美院第一次在达县招生,也是唯一的一次。报名当天,他走了20里山路,赶到县城已是傍晚,报名工作已经结束,而那天也是报名的最后一天。他找到招考老师住的招待所,一顿好说歹说,最后老师“看在川爰附中的面子上”,添上了他的名字。1977年,已近而立之年的罗中立,如愿考入川美,他是班上年龄最大的一名学生。
1980年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临近,大家都在摩拳擦掌积极准备。而选择农民题材,再顺理成章不过,10年大巴山的生活让罗中立对此驾轻就熟。记忆中一个曾经撞击心灵的画面浮现了。1975年除夕夜,罗中立去家附近上公厕,看到一位老人蹲守在外,“我心里一阵猛烈地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猛烈地向我袭来……”“说到底我想的就是要给农民说句老实话。”
他又去了大巴山,把邓开选老人的所有照片都找了出来,最后综合成一十老年农民的形象。创作手稿共有四稿,从《牧粪的农民》到手持军用水壶的《生产队长》,再到按照领袖人物肖像足寸刻画的农民头像。
在重庆三十七八摄氏度的炎夏,激情高涨的罗中立蜗居在川美一个10平方米的阁楼里,开始搞创作。画幅高2米多,只有往复不断地爬上爬下;为了观看整体效果,人得退到墙角,用望远镜倒过来看。头像比真人大得多,他用放大镜,仔细观看自己的皮肤、毛孔……为了呈现老人皮肤粗糙的肌理,他甚至在颜料中加入了馒头渣,“你要仔细看现在还能看出来”。
但这一切都无法抵消人们初看此画时的震动。川美的一位老师提议特题目《粒粒皆辛苦》改成《我的父亲》,罗中立顿感说出了自己的全部想法。
当时,《我的父亲》显然让一些A还不能适应。送到省里初选时,一位宣传干部提出了修改意见,要求在父亲的头巾下加上一支圆珠笔,显示其是新社套有文化的农民,而不是“苦巴巴的旧社会老头”。罗中立只得在父亲的左耳上加了象征时代的圆珠笔。
1980年12月,参展作品全部送达中国美术馆。《我的父亲》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评委的目光。画家吴冠中认为“我的”分量太轻,将其改为了《父亲》。这幅画最终获得了第二届青年美展的金奖。奖项是由观众投票决定的,《父亲》获得了800多票,比第二名高出700多票。
有人说,《父亲》的盛名之下,罗中立始终都难以走出它的光环。但谈及当年的辉煌,罗中立表现得心态轻松,“从技术层面来讲,新生代的画家们谁都画得出《父亲》。但是《父亲》内在的情感,它的社会意义,时代背景,没有再复制它的条件了。”“这件作品确实是一个阶段的高峰,但只代表那个时代。”
1982年毕业后,罗中立留校任教。1984年,他成为“文革”后文化领域第一批10名公派出国留学的人之一,远赴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深造。
罗中立回国之时,正值“85美术新潮”高涨,前卫的观念和流派风起,泥土味道的“乡土绘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他打定主意,十年不呜,又回到了熟悉的大巴山。“大巴山确实太普通、太平凡了……但村子里的水塘、老牛、草垛、猪圈、木梯,在我眼里就是一个个意象。”在近10年的时间内,他完成了新风格走向成熟的过程。
有人说,罗中立塑造的远离现代文明的世界里,人们有着极具原始生命的活力与温情。罗中立说,“我现在的风格就是对《父亲》的背离,反而更加接近了中国本土性的东西。”
30年间,中国社会沧海桑田,罗中立也已白发滋生,但唯一不变的是他画中表现农民的创作主题,“画农民是我一生的愿望”。2010年,他开始涉足雕塑创作,艺术追求同样一脉相承。画家陈丹青说:“我画的主题一直在变,但是叙述方式不变;罗中立跟我刚好相反,他是主题不变,但是语言和表选方式一直在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罗中立的《春蚕》,在保利春拍会上以4370万元成交,刷新了罗中立作品的个人拍卖纪录,这说明《春蚕》在罗中立的作品中最有价值。 |
B.高中毕业后,罗中立成为一名普通的锅炉工。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他内心美术的梦想被点燃,毅然放弃成家的想法,如愿考入大学。 |
C.罗中立的求学之路并不一帆风顺,但他又是幸运的,他赶上了四川美院唯一的一次在达县招生,报名时又遇上了一位通情达理的招考老师。 |
D.从《粒粒皆辛苦》到改成《我的父亲》,最后到《父亲》,画作虽然改动的是名字,但是增加的是作品的分量,而这些改变也是作者的想法。 |
E.罗中立与农民有缘,当年响应“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他住进了老农民邓开选家里;成为艺术家后,农民又是他唯一不变的创作主题。
(2)文章的重点是介绍罗中立《父亲》的创作过程以及他的创作主题,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却写了《春蚕》?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罗中立认为“新生代的画家们谁都画得出《父亲》”,但是为什么是他创作了《父亲》?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4)文中说“罗中立这个名字随之被载人史册”,罗中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医生
沈从文
在四川的R市的白医生,是一个有风趣的中年独身外省人,因为在一个市镇上为一些新旧市民看病,医术兼通中西内外各症,上午照规矩到市中心一个小福音医院治病,下午便夹了器械药品满街各处奔跑。天生成的好脾气,一切行为像在一种当然情形下为人服务,一个市镇上的人都知道,谁也不愿意放弃这个麻烦医生的权利,因此生意兴隆,收入却总不能超过一个平常医生。
速好人三月来忽然失踪不见了,朋友们都十分着急,各处找寻得到一点消息。大江中恰在涨桃花水时节,许多人以为这人一定因为散步掉到江里去,为河伯雇去治病,再不会回到R市来了。医生虽说没有多少田地银钱,但十年来孤身作客,所得积蓄除了一些家什外,自然还有一笔小小产业。正当各处预备为这个人举行一个小小追悼会时节,因为处置这人的一点遗产,教会中人同地方绅士,发生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彼此各执一说,无从解决。可是,正当绅士同教会为医生遗产事调解分派妥当那一天,许多人正在医生住处推举委员负责办理追悼会时,医生却悄悄的从门外进来了。
他非常奇怪有那幺多的人在他房子里吃酒,好像是知道他今天会回来的一样,十分喜欢。嚄的喊了一声,他就奔向一个主席的座边去,抓着了那个为他开追悼套的主席的手只是乱摇,到后在大家的惊讶中,又一一同所有在座的人握手。
医生还是好好活着的,虽然瘦了一点,憔悴了一点,肮脏了一点,人仍然是那么精神。在座的人见到医生突如其来,大家都十分骇异,先一时各人在心上盘算到各人所能得到的好处,因此一来,完全失去了。大家都互相望到不好说话,以为医生已经知道了他们的事情。主席更见得着忙,把那个关于处置医生产业及追悼会的用费议案压到肘子下去,同所有在座诸人用眼睛打知会。医生却十分高兴,以为这样凑巧真是难得的事情。他猜想一定是做主席朋友接到了他的口信,因他只是打量托人带了一个口信来,他以为这口信送到了,算定他在今天回来,这些有义气重感情的朋友,大家才一同约在这里欢迎他的。他告诉在座熟人,今天真是有趣昧的一天,应当各人尽醉才许回去。
那个主席,合含混混,顺到医生的意见.催用人把席面摆出。上了席,喝了三杯,各个客人见到医生的快乐脸孔,就都把自己心上应抱惭的事情渐渐忘记了。医生便说今天实在难得,当到大家正好把这十几天所经过的一段离奇故事,报告一下。他提议在这故事说出以前,各人应当再喝十大杯。于是众人遵命各尽其量再喝了些酒,没有一个人好意思推辞。吃了一阵,喝了一阵,大家敷衍了一顿空话,横顺各人心里明白,谁也不愿意先走,因为一走又恐怕留到这里的人说他的坏话。
吃够了,医生说:“今天妙极了,我要说说我的故事给大家听。”本来大家都无心听这个故事,可是没有一个人口上不赞成。其时那个主席正被厨子请出到外边窗下去,悄悄的问询夸天的酒席明天应当开谁的账,主席谎说这是公份,慢慢儿再说,很不高兴的走进去。医生因为平时间主席很熟,就说:“仁兄,我同你说一个新《聊斋》的故事,明天请我吃一席酒,就请在座同人作陪,如何?”大家听到有酒吃,全拍手附和这件事,医生于是极其高兴的说他十天来所经过的那件事:“我想同你们说,在最近的日子里,我遇到过一次意外事情,几乎把这时在这里同我这些最好的朋友谈天的机会也永远得不到了。关于近十天来我的行踪,许多熟人多不知道,一定都很着急。你们不是各处都打听过,各处写过信去探问过,到后还是没有结果吗?不过,我今天可回来了,你们瞧瞧我手臂上这个记号,这个伤痕,就明白它可为我证明十几日前所经过的生活中,一定有了些不儿戏的冒险事情发生。我凭这手臂上的伤痕,请你们相信我,这整十天来,曾做了整十天古怪的人物,稀奇的囚犯。我认识一个男子,还认识一个妇人,我同他们真是十分熟悉,可是他们究竟认识我没有,那妇人她明白我是一个什么人,她那个眼睛,望到我,好像是认得我,可是,我不愿意再想起她,想起她时我心里真难受。我不是在你们面前来说大话,我是一个远方郎中,成天得这里跑跑那里望望的一个人,就是社会上应分活动不定的一个小点,就因为这身分,我同这个妇人住在一处,有十天守着这样一个妇人过日子,多稀奇的一件事!”
第二天,一个R市都知道了医生的事情,都说医生见了鬼。
一九三一年四月廿四日完成,上海
(有删改)
(l)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写的是市镇上的白医生忽然失踪又忽然归来的故事,写出了市镇上人们的种种丑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进程中丑陋心态的批判。 |
B.白医生虽然是一个独身的外地人,但是脾气好,愿意为病人服务,更重要的是兼通中西内外各症,因此整个市镇上的人都愿意找白医生看病。 |
C.白医生失踪以后,他的朋友四处找寻他,甚至给他预备了追悼会,最后是做主席的朋友接到了他的口信,所以大家相约在白医生家里欢迎他。 |
D.白医生“瘦了一点,憔悴了一点,肮脏了一点”,因为失踪的日子,他做了“稀奇的囚犯”;而在座的人见到他“都十分骇异”,因为他见了鬼。 |
E.那个主席被厨子请到外边窗下,悄悄地问询酒席应当开谁的账,主席谎说这是公份,慢慢儿再说,其实主席正为医生回来发愁,所以很不高兴。
(2)小说首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品中的白医生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作品为什么以较多的篇幅来写白医生的朋友们?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之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历史地看,生态共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夸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迭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韫,当恩来处不易;半丝丰缕,恒念物力雏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多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进入高发频发阶段。比如,奎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奎问题不客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全国频繁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等等。
这些突出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害,社会反映强烈,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
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正像有A所说的,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7月11日)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而人类只有经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然后发展到工业文明,才能最终到达生态文明。 |
B.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但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工业文明的发展并不矛盾,所以没有必要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 |
C.建设生态文明,应立足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无视自然规律;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 |
D.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的建设是一致的;对自然界,人类既要索取更要投入,既要利用也要建设。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虽然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是人类是自然的一份子,所以人类的行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
B.我们常说的“人类征服自然”,这是夸大了人类的力量,而忽略了原本强大的自然的力量;如果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
C.通过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可以得知,人类在与自然的较量中,虽然能取得短暂的胜利,但从长期来看,自然界会对人类实施报复。 |
D.中国古人所留下的经典诗句和治家格言都是质朴和充满着智慧的,它们流传下来,体现着古人的生态智慧,即便在今天仍给人以警示和启迪。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们党一向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但是我们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高发频发阶段。 |
B.全国频繁出现的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和损害,社会反映强烈,民众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
C.老百姓“求生存”到“求生态”的转变,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而生存问题已经不再被关注。 |
D.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虽然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但是为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为了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