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费宏,字子充。甫冠,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正德五年进尚书。帝耽于逸乐,早朝日讲俱废。宏请勤政、务学、纳谏,报闻。鲁府邹平王子当潩当袭父爵,为弟当凉所夺且数年矣。宏因当潩奏辨,据法正之。当凉怒,诬宏受赂,宏不为动。钱宁阴党宸濠,欲交欢宏,馈彩币及他珍玩。拒却之。宸濠谋复护卫,遍赂朝贵,宁及兵部尚书陆完主之。宏从弟编修寀,其妻与濠妻,兄弟也,知之以告宏。宏入朝,完迎问曰:“宁王求护卫,可复乎?”宏曰:“不知当日革之者何故?”完曰:“今恐不能不予。”宏峻却之。及中官持奏至阁,宏极言不当予,诏卒予之。于是宸濠与宁合,而恚宏。宁数侦宏事无所得。以御史尝劾寀不当留翰林,即指为宏罪。宏乞休。宁遣骑伺宏后,抵临清,焚其舟。宏归,杜门谢客。会宏族人与邑奸人李镇等讼,宸濠阴令镇贼宏。索宏不得,发宏先人冢,毁其家。宏驰使诉于朝。下巡抚孙燧按状,始遣兵剿灭。世宗即位,遣行人即家起宏,加少保,入辅政。宏数劝帝革武宗弊政。“大礼”之议,诸臣力与帝争,帝不能堪。宏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户部议督正德时逋赋,宏请断自十年以后。从之。大同兵变,张璁请讨之。宏曰:“讨而胜,玉石俱焚;不胜,彼将据城守,损威重多矣。莫若观变而徐图之。”事果旋定。是时张璁用事,璁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亦大怨。及璁居兵部,宏连疏乞休,帝辄下优诏慰留,然终不以谴璁。于是奸人王邦奇承璁指,上书诬宏,宏竟致仕去。十四年,璁去位,帝始追念宏。再遣行人即家起官如故。自是眷遇益厚。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数有咨问,宏亦竭诚无隐。未几卒,年六十有八。
(节选自《明史·费宏传》)
[注]宸濠即朱宸濠,朱元璋五世孙,袭封宁上。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宸濠阴令镇宏贼:杀害 B.宏先人冢发:找到
C.巡抚孙燧按状下:交付 D.宏每裁抑示:表示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费宏正直敢谏的一组是(  )
①宏请勤政、务学、纳谏 ②宏因当潩奏辨,据法正之  ③宏驰使诉于朝
④宏数劝帝革武宗弊政   ⑤宏请断自十年以后         ⑥宏亦竭诚无隐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宏对抗权贵,险遭杀身之祸。他坚决不同意恢复宁王的护卫,以致被宁王及其党羽怨恨陷害,被迫离职;回乡之后,仍然被暗算追杀,差点丧命。
B.费宏持重得体,办事顾全大局。他屡次希望世宗革除前朝弊端,但有时也顾及皇帝面子,在一次朝会上,他只在大臣们的奏折上签名,而未另外进谏。
C.费宏料事在先,准确研判形势。地方势力反叛,有人主张镇压;费宏的看法是,无论胜负,都有损朝廷的利益,不如静观其变而后慢慢策划;兵变很快就平定了。
D.费宏三入朝阁,仕途曲折多舛。他年轻时就入阁辅政,能够秉公执法,始终高风亮节;但也多次引政敌的忌恨和打击,每遭诬陷都不得不离开朝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钱宁阴党宸濠,欲交欢宏,馈彩币及他珍玩。拒却之。
(2)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①,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三诗人因避席隈映②,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曵,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辞多者,可以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妓讴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一乐府。”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众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中紫衣貌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诸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与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注:①风尘:形容处境艰辛困苦。未偶:未遇。②隈:角落里。映:隐现的样子。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歌唱
B.岂《阳春白雪》之曲,俗敢近哉物:事物
C.吾即终身不敢与诸子争矣衡:高低,高下
D.诸伶不其故,皆起诣曰喻:明白,知晓

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放浪形骸、风流高致的情怀的一组是()
①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②三诗人因避席隈映②,拥炉火以观焉③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辞多者,可以为优矣④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⑤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众人曰⑥因指诸妓中紫衣貌最佳者曰⑦之涣即与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⑧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③⑤⑦ D.⑥⑦⑧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篇唐传奇记述的是伶人们歌唱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诗篇而引发的小故事,虽然不一定真实,但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当时诗人生活的一种反映,从中也可以看出三位诗人放浪形骸、风流高致的情怀,以及他们的诗对当时的巨大影响。
B.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齐名。王昌龄提出借伶人所唱来确定三人诗名的高下。先是决定由伶人歌唱篇数的多寡来确定高下,后王之涣提出由最漂亮的伶人所唱的,来决定他们之中谁是最佳者。
C.借助伶人所唱,三人的诗名最终有了一个结果,即最漂亮的伶人唱的是王之涣的诗,故王之涣当推为第一;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故可认为位列第二;高适的诗只被唱了一首,只能叨陪三人末座了。
D.王之涣说歌唱王昌龄、高适诗的伶人都是潦倒乐官,她们所唱的也都是《下里巴人》的粗俗的诗,而他自己的诗有如《阳春白雪》一样高雅,并不是这些潦倒的乐官所敢轻易接近的。其实这只是游戏之中的戏谑玩笑语,并不能当真。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曵,都冶颇极。
(2)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③,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节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给侍:官名,给侍中的简称。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钟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用:使,让
B.钟不省,左右顾问佯:假装
C.非无仆隶,欲是报公耳藉:借
D.诏进正三品俸,仍府事视:主管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为民的一组是()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④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B.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D.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种世衡,字仲平,放之兄子也。少尚气节,昆弟有欲其赀者,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西边用兵,守备不足。世衡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朝廷从之,命董其役。夏人展出争,世衡且战且城之。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五十尺,始至于石,石工不可穿,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钱,卒得泉。城成,赐名青涧城。迁内殿崇班、知城事。开营田二千顷,募商贾,贷以本钱,使通货赢其利,城遂富实。出行部族,慰劳酋长,或解与所服带。尝会客饮,有得敌情来告者,即以饮器予之,由是属羌皆乐为用。再迁洛苑副使、知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左右曰:“地险不可往。”世衡曰:“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遂缘险而进。奴讹方卧帐中,谓世衡必不能至,世衡蹴而起,奴讹大惊曰:“前此未尝有官至吾部者,公乃不疑我耶!”率其族罗拜听命。尝吏民射,有过失,射中则释其罪;有辞某事、请某事,辄因中否而与夺之。人人自厉,皆精于射,由是数年敌不敢近环境。迁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范仲淹檄令与蒋偕筑细腰城,世衡时卧病,即起,将所部甲士昼夜兴筑,城成而卒。世衡在边数年,积谷通货,所至不烦县官益兵增馈。善抚养士卒,病者遣一子专视其食饮汤剂,以故得人死力。及卒,羌酋朝夕临者数日,青涧及环人皆画象祠之。
(节选自《宋史·种世衡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弟有欲其赀者析:分割。 B.石工不可穿辞:推辞。
C.出行部族间:小路。 D.尝吏民射课:督促。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种世衡有军事才干的一项是
①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②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
③命屑石一畚酬百钱,卒得泉④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
⑤遂缘险而进⑥所至不烦县官益兵增馈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世衡具有军事才能。朝廷在西部边境用兵,守备力量不够,种世衡建议在延安东北重
新修建一座城来巩固边疆,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B.种世衡以信义结交各部羌人。他与蕃部中牛家族首领奴讹约定相会,为了不失约,他冒
着危险在雪中前行,去见素来倔强的牛家族首领。
C.种世衡善于练兵,以巩固国防。他督促吏民射箭,对请辞事等,都以是否射中为标准,
所以人人擅射,数年中敌人不敢接近环州境界。
D.种世衡有令则行。当范仲淹发檄文命令他和蒋偕筑细腰城时,种世衡虽然生病,但也立

即起身,带领士兵日夜修筑,城筑成而他却去世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会客饮,有得敌情来告者,即以饮器予之。
(2)善抚养士卒,病者遣一子专视其食饮汤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幼颖异。力学慕古,康熙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十三年,耿精忠反,郑锦据泉州,光地奉亲匿山谷间,锦与精忠并遣人招之,力拒。十四年,密疏言:“闽疆褊小,自二贼割据,诛求敲扑,民力已尽,贼势亦穷。南来大兵宜急攻,不可假以岁月,恐生他变。方今精忠悉力于仙霞、杉关,郑锦并命于漳、潮之界,惟汀州小路与赣州接壤,贼所置守御不过千百疲卒。窃闻大兵南来,皆于贼兵多处鏖战,而不知出奇以捣其虚,此计之失也。宜因贼防之疏,选精兵万人或五六千人,诈为入广,由赣达汀,为程七八日耳。二贼闻急趋救,非月余不至,则我军入闽久矣。贼方悉兵外拒,内地空虚,大军果从汀州小路横贯其腹,则三路之贼不战自溃。伏乞密敕领兵官侦谍虚实,随机进取。”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因内阁学士富鸿基上之。上得疏动容,嘉其忠。十六年,复泉州,光地谒拉哈达于漳州。拉哈达疏称光地“矢志为国,颠沛不渝,宜予褒扬”,命优叙,擢侍读学士。
十七年,同安贼蔡寅结众万余,以白巾为号,掠安溪。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绝其粮道,贼解去。未几,锦遣其将刘国轩陷海澄、漳平诸县,断万安、江东二桥,南北援绝。光地遣使赴拉哈达军告急,值江水涨,道阻,乃导军自漳平、安溪小道入。光地从父日蚃①,率乡勇度石珠岭,芟荆棘,架浮桥以济。又使弟光垤、光垠以乡兵千度白鸽岭,迎巡抚昊兴祚军于永春。师次泉州,击破国轩,窜入海。拉哈达上其功,再予优叙,迁翰林学士。光地上疏推功将帅,辞新命,不允。
十九年,光地至京师,授内阁学士。入对,言:“郑锦已死,子克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九》)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以岁月假:给予。
B.伏乞密敕领兵官侦虚实谍:侦察。
C.遣使间道赴京师间道:从小路。
D.师泉州,击破国轩次:处所。

从全文看,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明李光地“矢志为国”的一组是()
①十四年,密疏言②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
③又使弟光垤、光垠以乡兵千度白鸽岭④光地上疏推功将帅
⑤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⑥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耿精忠和郑锦曾经一起派人招抚李光地,后来得知汀州有危险后又一起发兵援助汀州,说明二人的立场是一致的。
B.李光地在密疏中提出了对反贼宜采取急攻的建议,根据是闽地本身狭小,再经反贼劫掠后民力已尽,反贼的实力也已相应削弱。
C.郑锦的部将刘国轩攻陷海澄等县后,李光地陷入险境,后来他的叔父李日蚃率领乡勇赶来救助,可见李家对朝廷的忠诚。
D.在与蔡寅的交锋中,李光地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采取了断绝敌人粮道的方法,迫使敌人撤退,这体现了他的作战才能。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闻大兵南来,皆于贼兵多处鏖战,而不知出奇以捣其虚,此计之失也。

(2)拉哈达疏称光地“矢志为国,颠沛不渝,宜予褒扬”,命优叙,擢侍读学士。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小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