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对“八年快速发展”局面理解正确的是
| A.列强侵略致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
|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为经济快速发展开拓了国内市场 |
| C.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 D.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是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
有人指出:权力的虚化,为英王赢得国民的爱戴而非痛恨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在贵族政治早已没落的大背景下仍然较好地维持了王室的形象,赢得了多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这实质上反映出
| A.“统而不治”使君主制获得新的发展 |
| B.英国贵族政治出路在于维护王室尊严 |
| C.“统而不治”暂时维护了英国贵族政治 |
| D.英国王室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爱戴 |
古希腊一悲剧中曾写道:“我们成为这片土地上的外邦人……任何居民或者外来人都不能囚禁我们。如果有人对我们使用暴力,任何不救助的庇护者将被剥夺政治权利并被公众流放。”这反映出
| A.外邦人在古希腊没有完全的公民权利 |
| B.古希腊维护居民的基本自由 |
| C.当时执政者无法维护平民和奴隶利益 |
| D.古希腊的公民范围明显扩大 |
墨子主张“尚同”,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没有共同的“义”,这种主张作用与下列哪些思想家观点相似
| A.荀子庄子 | B.韩非子孟子 | C.老子董仲舒 | D.韩非子董仲舒 |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
清代有学者在其著作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反映出
| A.租佃经营的盛行 | B.农耕经济的繁荣 |
|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 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