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献公之时,东郭民有祖朝者,上书献公曰:“草茅臣东郭民祖朝,愿请闻国家之计。”献公使使出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祖朝对曰:“大王独不闻古之将曰桓司马者,朝朝其君,举而宴,御呼车,骖亦呼车,御肘其骖曰:‘子何越云为乎?何为借呼车?’骖谓其御曰:‘当呼者呼,乃吾事也,子当御正子之辔衔耳。子今不正辔衔,使马卒然惊,妄轹道中行人,必逢大敌,下车免剑,涉血履肝者固吾事也。子宁能辟子之辔,下佐我乎?其祸亦及吾身,与有深忧,吾安得无呼车乎?’今大王曰:‘食肉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设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与?其祸亦及臣之身。臣与有其忧深,臣安得无与国家之计乎?”献公召而见之,三日与语,无复忧者,乃立以为师也。翻译加点字词。(2分)
(1)藿食者尚何与焉( ) (2)涉血履肝者固吾事也( )对划线句子“臣与有其忧深。臣安得无与国家之计乎”翻译正确的是一项( )
A.我对此有深重的忧虑,怎么安心不参与国家的决策呢。 |
B.我对此有深重的忧虑,哪能不关心国家的决策呢。 |
C.我和你一样有深重的忧虑,怎么安心不参与国家的决策呢。 |
D.我和你一样有深重的忧虑,哪能不关心国家的决策呢。 |
祖朝讲述桓司马的车夫和骏马的对话有什么用意。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节选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秋天漠漠向昏黑向:
⑵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⑷至于斟酌损益损: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三 顾 臣 于 草 庐 之 中翻译下列句子。
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⑵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乙】文中画横线的诗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忧患意识是贤相圣哲所共有的,请结合两篇选文的内容分析两位作者的“忧”有什么不同之处?
阅读《鱼我所欲也》 (15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解释加点字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2)蹴尔而与之蹴: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4)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用简练的语言给本文补充—个事实论据。(2分)
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世隶耕 ②指物作诗立就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
韩愈的文学思想中,有这样一个主张:“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他认为::“人之于言也…..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及出乎口而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你认为《马说》一文是作者因何而鸣不平?
阅读下文
范仲淹贫悴,依睢阳①朱氏家,常与一术者②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范仲淹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范仲淹怀中,范仲淹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范仲淹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释】①睢阳:地名。②术者: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③俾:使。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会术者病笃() (2)吾善炼水银为白金()范仲淹“出其方并白金”给术者之子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回答)。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 |
B.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
C.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 |
D.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
从上文中可看出范仲淹是一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