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韩亿以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 ,将吏亦心轻之。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玮处边事已尽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注释】累章求代:(曹玮)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务。詟(zhé):恐惧。 下列语句中的“以”与“韩亿以告旦”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一战 | B.属予作文以记之 |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D.以塞忠谏之路也 |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众人仍对他守边的才能持怀疑态度。 |
B.李及在略加审问了解清楚案情后,就马上下令斩杀了犯事的戍卒。 |
C.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后,王旦却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在履行主将的职责。 |
D.李及之所以被王旦推荐,是因为王旦认为李及很聪明,会不断开创新的政绩。 |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
(1)上从之 从: (2)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 会:
(3)必矜其聪明 矜: (4)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益: 翻译下列句子:
(1)及至秦州 ,将吏亦心轻之。
(2)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陈轸为齐威王使
昭阳(人名),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上柱国 也称柱国,是楚国的最高武官。),爵为上执(上执 也称“执”,是楚国最高的爵位。)。”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相当于宰相)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舍人: 王公贵族亲近的管事的人〕一卮〔卮(zhī)古代盛酒的圆形器皿。〕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选自《战国策•齐策》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昭阳,为楚伐魏________________
(2)为蛇足者,终亡其酒____________
(3)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_______________
(4)引酒且饮之_____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轸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服昭阳的?陈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陋室铭》和《爱莲说》,回答问题。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 B.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
C.晋陶渊明独爱菊/ 无独有偶 | D.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4分)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2)《爱莲说》全文的中心句是: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已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是用韵的;“说”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
B.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 |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
D.乙文 通过赞美,说明爱莲的理由,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 |
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本文节选自《》,作者是清代文学家 。
请你说说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1)项为之强 (2)鹤唳云端
(3)鞭数十 (4)徐喷以烟请你翻译下面语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文: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本文记叙了几件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作者是如何使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
答: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如何?”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群臣莫对( ) ②虎求百兽而食之( )
③子无敢食我也 ④天帝使我长百兽( )
⑤兽见之走( ) ⑥虎以为然( )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B.今子食我 谨食之,时而献焉
C.故北方之畏奚恤也 公问其故
D.今王之地方五千里方七百里,高万仞由文中的寓言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江一对荆宣王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B.故患有所不辟也。 |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③贤者能勿丧耳(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C.乡为身死而不受 | D.呼尔而与之 |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填空: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
④“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