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它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材料二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以上材料均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哪个国家的兴衰最能说明“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结合史实加以说明。(6分)
(2)某学校一学生研究小组计划对大国崛起的历史进行进一步探究,请你为他们确定一个探究主题。(2分)
(3)联系当今中国的崛起,谈谈你对大国崛起的看法。(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支持。”
材料三: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英、美两国通过的法律文献及其确立的政体。并分别指出英、美两国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政府首脑与议(国)会、内阁的关系。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前期(1840年—1919年)宪政中国化的主要尝试。概括不利于近代中国宪政化的主要因素。
(4)列举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建立宪政颁布的主要法律文献。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问题的认识。

儒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以适应时代需要。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汉书董仲舒传》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佛祖统纪》卷48
(1)汉代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依据材料,说明董仲舒发展儒学的表现;并分析董仲舒的观点仍然属于儒家学说的原因。
(2)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依据材料,说明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康有为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有为编撰《孔子改制考》的目的。

经济发展与时代特色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汉武帝在位时兴修水利、穷兵黩武,使汉朝国力达到最高点,但同时也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新增的大批政府开支亟需新的收入,而终武帝王朝,为寻求收支平衡的努力一直未曾停止过。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
随着市场的扩大,手工艺制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有时甚至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水平。景德镇的官窑为皇宫及官府烧制了大量瓷器,有的还专供出口。……景德镇的瓷器在当时制瓷工艺尚不发达的欧洲,确实是无上的珍品,因而被欧洲人尊称为“中国器皿”(Chinaware )。同时,苏州亦成为国内商业、金融业和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纺织、染色业)的中心。附近的松江地区则是晚明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当地人利用外地原料进行加工后,再将成品返销各地。广州的铁锅亦畅销内地、海外以及中亚地区。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
(1)结合所学和材料一,列举出汉武帝为增加收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中后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手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2)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政府在税收方面出现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每逢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制度往往会发生根本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西周封建制度下,主权经由层级的结构,逐级分享,不论王室,或是诸侯,或是卿大夫,都不能拥有完整的主权。而在战国开始时,一种新型的国家出现了。在这个国家里面,国君掌握专制权力,大臣可以自由任免;同时这种官僚制度选任和提拔有才干者,淘汰不合格者。国家事务远较以前复杂,这就需要一批有管理国家本领的专家来行政,而不是任用只懂朝廷礼仪的绅士来做官。
——据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资料整理
(1)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所发生的重要变化。
夫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此一自强运动,实始于咸丰末年英法联军之役以后,而甲午一战,则为此初期三十年自强运动失败之总结也。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2)根据该学者的观点,简述中国近代“自强运动”初期的主要表现及失败原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自强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充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幸而五十七年之间,十全武功,岂非天贶(贶:意为赏赐)。然天贶愈深,予惧益切,不敢言感,惟恐难承,兢兢惶惶,以俟天眷,为归政全人,夫复何言!”
——乾隆《御制十全记》
材料二:中国“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如果说已在过去的150年间依旧 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那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会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
——《马戛尔尼眼中的“清朝盛世”》
(1)材料一中乾隆皇帝自我评价的立足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自我评价?
(2)材料二中马戛尔尼是从什么角度评价清朝帝王的?两则材料观点的差异反映了什么 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