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德国和发证啊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 A. | 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 B. | 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
| C. | 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 D. | 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 A.延续元朝典章 | B.继承华夏传统 |
| C.复兴汉唐制度 | D.回归周朝典制 |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 A.节度使 | B.枢密使 | C.三司使 | D.布政使 |
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
|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
|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
|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
|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
|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
|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
|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
|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
|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