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 | 井田制瓦解 | B. | 分封制恢复 |
C. | 均田制受到破坏 | D. | "市"突破空间限制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
《新史学》指出:“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迹者,是历史之性质也;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故者,是历史之精神也”;“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由此可见,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把握历史规律 | B.考证历史事实 |
C.描述历史现象 | D.分析历史原因 |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钱玄同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等。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存在下列哪种现象
A.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不再居正统地位 |
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
C.对东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的偏向 |
D.有利于文化普及与繁荣,使语言和文字紧密统一,为民众所接受 |
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并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主要在工人中宣传 |
B.李大钊认识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C.李大钊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
D.李大钊认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 |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科学技术决定论 |
B.传统的夷夏之辨的观点 |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