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在150 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大国崛起•••••百年维新》
材料二 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人又一次体会到自己同欧洲强国之间的差距。知识界、工商界甚至包括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都纷纷起来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这样,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继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政府又先后进行了地方机构、市政府、司法、军事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67年之后,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大国崛起》解说词等
材料三 下表为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有关农村社会改革的材料
国家 |
改革措施 |
俄国 |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
日本 |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农、工、商和僧侣、神官改称“平民”,实行 “四民平等”。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50年前的中国和日本有何共同的“生存危机”?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和农奴制改革对变革政治体制有何差异?试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思想、经济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国农村社会改革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五尺道是连续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官道,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从修筑道路入手开发和治理云南,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僰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的道路。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派常安继续修筑这条道路,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来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方修筑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意义,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秦国(朝)统治者对西南地区的经营状况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务农》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思想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一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唐太宗在当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在清代众多的皇帝中,康熙皇帝是口碑最好的。同时,他也是清王朝民族政策的奠基人。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清朝民族政策的进步性。
(4)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帝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1906年,以陆军军歌《颂龙歌》作为代国歌:“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
材料二《五族共和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三 1926年7月1日,广州“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启用黄埔军校校歌《国民革命歌》为代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材料四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一致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正式确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材料一中的国歌有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哪句歌词不符合史实。
(2)材料二中的国歌可能创作于哪一政府时期?结合史实说明当时是如何“揖美追欧,旧邦新造”的?
(3)材料三、四的国歌在内容与作用上有何相似之处?
中华民族是有着顽强斗争精神的伟大民族,不畏强暴反抗侵略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综合综合
(1)以上三幅图片中,有清政府的官吏,有爱国诗人,有国民党爱国军官.请用一句话概括将它们归为一类的理由是什么?
(2)根据这一理由,请你分别简单介绍他们的所进行活动。
(3)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图2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分析“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二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
。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
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
材料三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划了美好的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论断,凸显了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建国后实现了哪一重要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以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1955年)
材料二:“……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 摘自《人民日报》1972年2月28日
(1)材料一是周恩来总理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同时期中国还取得哪些主要的外交成就?
(2)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哪项外交成就?同时期中国还取得了哪些重大外交成就?(3分)
(3)材料三中的图片所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建树,中国与图标代表的组织关系怎样?新中国还积极参加了哪一地区性国际组织并于2001年在中国上海举办了该组织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