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下列有关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问题:
(1)DNA粗提取的实验原理是: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 mol/L的NaCl溶液中的最低;鉴定DNA所用的试剂是 ,沸水浴加热呈 色;实验中使用酒精的目的是 ;实验过程中两次用到蒸馏水,第一次目的是使成熟的鸡血红细胞涨破释放出DNA,第二次目的是 。
(2)PCR技术的中文全称是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添加引物,它的化学本质是 。反应过程中控制不同温度的意义是不同的: 90℃以上时 ,双链DNA解聚为单链;50℃左右时 ,引物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72℃左右时延伸,Taq DNA聚合酶有最大活性,使DNA新链沿着 方向延伸。
(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试验中,分离纯化常用的方法有凝胶色谱法和电泳法,前者的原理是 ,后者的原理是 ,在血红蛋白的整个提取过程中,不断用磷酸缓冲液处理的目的是 。
下列是有关生物代谢的关系图,据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物质:B1(消化液中的酶)、C
(2)完成①过程的微生物都是消费者对吗?,为什么?。
(3)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其中有8种不能通过⑥过程生成,原因是;⑥过程叫作用,⑤过程叫
作用。
(4)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脂肪和蛋白质才能氧化分解供能,对吗?;当脂肪来源太多时,如果肝功能不好,或是,导致脂蛋白的合成受阻,多余的脂肪就不能顺利地从肝脏中运出去,在肝脏堆积形成。
图1是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中5个细胞是某种生物不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1中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是(填标号);
(2)该细胞若是蓝藻细胞,除应有细胞壁外,在细胞核中应没有核膜、染色质及[];在细胞质中应只有(填名称)一种细胞器。
(3)若图1所示细胞为癌变细胞,往往容易扩散转移,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上的
减少所致;若图1是人皮肤生发层的细胞,则该细胞可能会发生类似于图2
中(写全)时期所示的分裂现象,其中DNA和染色体之比为2∶1的是。(填字母)
(4)图2中的B属于期;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填字母)。
(5)图2中的D细胞的名称是,其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
是。
下图为人体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A、B、C分别表示某结构,a、b、c分别表示某过程,请据图回答:
(1)若组织细胞为肌细胞,长时间剧烈运动后,图示中 端乳酸含量会增加, 此时参与稳态调节的主要物质是 等。
(2)若组织细胞为胰岛细胞,饥饿时,Ⅱ端血浆成分明显增加的有 ;若组织细胞为肝细胞,饥饿时,Ⅱ端血浆成分明显增加的是 。
(3)A处的葡萄糖进入图中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要穿过 层生物膜。CO2分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A处的动力是 ,运输到A处至少要穿过 层磷脂分子。
(4)葡萄糖可以通过 (填a、b、c)过程在体内进行转运。管壁细胞C生活的内环境是 ,当某人营养不良时,会导致内环境中的 含量增加。
据科学家分析,金鱼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金鱼有多对相对性状如眼型有正常眼、龙眼等,尾鳍有单尾鳍、双尾鳍等,体色有灰色、紫色等。
(1)某科学家分析,一条纯种雌性金鱼的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了突变,由正常眼突变成为龙眼,用该金鱼与正常眼雄鱼杂交,F1雌雄金鱼中均有正常眼,也有龙眼。上述杂交实验的结果能否确定控制眼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体上? 。
(2)科学家对金鱼的5对相对性状进行了大量杂交实验,发现这些性状都是独立遗传的。下列解释或结论不合理的是( )
A.该种金鱼的细胞每个染色体组中至少含有5条染色体 |
B.这些相对性状可用于研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C.在某一染色体上含有两个以上控制这些性状的非等位基因 |
D.卵细胞中可能含有所有优良性状的基因 |
(3)根据有关数据,有人认为金鱼体色的遗传是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紫色是由四对隐性基因(aabbccdd)控制的性状,这四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而四对基因中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时,就使个体表现为灰色。观察发现灰色鱼的体色深浅程度,随显性基因的数目增多而加深,则灰色最深的鱼的基因型应该是 ,用灰色最深的灰色鱼与紫色鱼杂交得到足够数量的F1,让F1鱼雌雄杂交,得到F2个体。若F2个体的各表现型成活率相同,则F2中灰色个体和紫色个体的比例理论上应该为 。
(4)科学家分析某养殖场养殖的金鱼双尾鳍基因H的基因频率为0.3,单尾鳍基因h的基因频率为0.7,出于观赏的需要,该养殖场开始逐步淘汰单尾鳍金鱼,两年后,H基因频率变为0.7,h基因频率变为0.3,此种金鱼是否进化了?请说明理由: 。
为了研究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还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1952年Lederbeg夫妇利用大肠杆菌设计了一个影印培养法实验。影印培养法的基本过程是:把长有菌落的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一层灭菌丝绒布的木质圆柱体(直径略小于培养皿平板)上,使其均匀地沾满来自母种培养皿平板上的菌落,然后通过这一“印章”把此平板上的菌落“真实地”一一接种到不同的其他平板上。下图就是利用影印培养技术研究大肠杆菌产生抗链霉素突变的实验。
①首先将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稀释涂布在不含链霉素的平板1上,待其长出密集的小菌落后,用影印法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2上,随即再影印到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3上。经培养后,在平板3上出现了个别抗链霉素的菌落。
②对培养皿2和3进行比较,在平板2上找到与平板3上位置相同的那几个菌落。
③将平板2上与平板3上位置相同的菌落挑至不含链霉素的培养液4中,经培养后,再稀释涂布在平板5上。
④并重复以上各步骤,最后在试管12中获得了较纯的抗链霉素菌落。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与酵母菌相比,大肠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2)3号、7号、11号培养基中加入链霉素的作用是 ,3号培养皿中的菌落比1号、2号中的菌落少很多,这说明了: 。
(3)你认为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
(4)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