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题(每空2分,共14分。)
小燕同学设计了下图装置用于探究绿色植物的生理。实验前将甲装置放到黑暗处48小时后,移出装置经阳光照射3小时;摘下A.B两个叶片,分别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漂洗后滴加碘液染色。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氢氧化钾的作用下,A叶片与B叶片形成一组 ,其变量是空气中的 。
(2)叶片经过酒精隔水加热是为了溶解掉叶片中的 ,使后面的染色效果更加明显。
(3)A.B叶片经过染色后,能被染成蓝色的是 (选填“A”或“B”)叶片。因为该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制造出有机物—— ,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该叶片细胞的 中进行。
(4)该实验设计的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需要 。
右图为训练蚯蚓走“T”字形迷宫的实验。进行实验时,在迷宫的一臂安上电极,另一臂是潮湿的暗室,暗室里有食物。在实验过程中,当蚯蚓爬到安有电极的一臂,就会受到电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蚯蚓能够学会选择,爬向有食物的另一臂。据此作答:
⑴从这种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来看,它属于行为。
⑵无论动物等级高低,都会有行为,动物越低等,
学习能力就越,学会某种行为中“”和“”的次数就越多。
(每空1分,共5分)某组同学以颗粒饱满的大豆种子为实验材料对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进行探究,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如下表。请你分析回答问题:
实验组 |
温度(℃) |
湿 度 |
空气 |
种子数(粒) |
发芽率(%) |
A |
26 |
潮 湿 |
充足 |
50 |
96 |
B |
5 |
潮 湿 |
充足 |
50 |
2 |
C |
26 |
干 燥 |
充足 |
5 |
0 |
D |
—— |
(1)请你指出该组同学在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修改。
(2)按修改后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用组进行对照实验。
(3)用A、B两组作对照时,所探究的问题是。
(4)若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需增设一组实验D,请在上面表格中完善这组实验。
(5)在适宜的条件下,A组也有未萌发的种子,可能的原因是。
小亮同学非常喜欢观察思考生物现象。雨后的一天下午,他仔细地观察地上的蚯蚓,想到了一个问题:蚯蚓生活在土中,它们到底喜欢明亮还是喜欢黑暗?请你根据小亮的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一个探究活动。(7分)
(1).假设:
(2).探究方案
(3).预期结果
回忆我们所做的探究,图甲.乙表示两块载玻片,分别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当在两侧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分别放一粒食盐和一滴肉汁,分析可能出现的现象。
⑴在甲、乙载玻片的下方的()内用箭头表示草履虫移动的方向。
⑵甲说明草履虫能逃避_____刺激,乙说明草履虫能趋向_____刺激,该实验说明生物体(如草履虫)对外界的刺激能作出一定的_____,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它们能①形成赤潮;②寄生在人体内③净化水体;作为鱼类的天然饵料。其中对人类有用的是_____。(填序号)
⑷与草履虫一样,_____等生物也是仅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只需要填一种)
实验探究题
1.用线吊着一只小蝗虫逗引一只饥饿的蟾蜍,蟾蜍会立即张口把小蝗虫吃掉。
2.换成用线吊着一只形状和颜色都很像大野蜂,但却没有毒刺的盗虻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会像对付小蝗虫那样吞掉盗虻。
3.接着用线吊着大野蜂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仍是张口去吞,不过,大野蜂螫刺了一下蟾蜍的舌头,蟾蜍立刻把大野蜂吐了出来。
4.再次用大野蜂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伏着头不予理睬了。
5.改用盗虻再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也不去吞吃了。
6.最后,还是用线吊着小蝗虫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又把小蝗虫吃了,显示出蟾蜍并没有吃饱。请分析:
(1)实验1、2、3说明了蟾蜍有捕食昆虫的本能,这种捕食行为是动物
的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体内的所决定的。
(2)实验4说明了蟾蜍通过生活经验,对大野蜂有了识别,因而不再吞吃,
这是行为。
(3)实验5说明了蟾蜍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比较。(选填“强”或“弱” )
(4)实验6证明了蟾蜍在实验3、4、5中确实建立起新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