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题(每空2分,共14分。)
小燕同学设计了下图装置用于探究绿色植物的生理。实验前将甲装置放到黑暗处48小时后,移出装置经阳光照射3小时;摘下A.B两个叶片,分别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漂洗后滴加碘液染色。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氢氧化钾的作用下,A叶片与B叶片形成一组 ,其变量是空气中的 。
(2)叶片经过酒精隔水加热是为了溶解掉叶片中的 ,使后面的染色效果更加明显。
(3)A.B叶片经过染色后,能被染成蓝色的是 (选填“A”或“B”)叶片。因为该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制造出有机物—— ,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该叶片细胞的 中进行。
(4)该实验设计的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需要 。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四个规格相同的瓶子,分别贴上标签A、B、C、D;
②取40粒饱满的绿豆种子分为四组,每组10粒,分别放进四个瓶子中;
③用食醋和清水配制pH为4的模拟酸雨;
④把四组种子同时置于温暖的室内,具体操作方法如图所示;
⑤定期观察并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几天后,结果记录如下表:
组别 |
种子数量 |
操作方法 |
萌发的种子数 |
A |
10 |
定期喷洒适量清水 |
10 |
B |
10 |
定期喷洒适量模拟酸雨 |
3 |
C |
10 |
不喷洒清水,也不喷洒模拟酸雨 |
0 |
D |
10 |
加入过量清水并淹没种子 |
0 |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和C两个装置作为对照实验时,变量是______。
(2)D组种子不萌发的原因是缺乏______。
(3)该实验的每个装置中都放有1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目的是______。
(4)在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你认为该小组同学应从图中选择______两个装置作为对照实验。由该组对照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有耳垂和无耳垂是人的一对相对性状(基因用A和a表示)。如下表是对几个家庭进行调查的结果;如图是某家庭一成员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请据图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
父母的性状 |
子女的性状 |
甲家庭 |
无耳垂、无耳垂 |
无耳垂 |
乙家庭 |
有耳垂、有耳垂 |
有耳垂、无耳垂 |
丙家庭 |
有耳垂、无耳垂 |
有耳垂、无耳垂 |
(1)乙家庭父母亲都有耳垂,子女出现无耳垂,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
(2)丙家庭再生一个孩子有耳垂的概率是______,这个孩子的基因组成是______。
(3)图中的染色体主要是由______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4)图中该家庭成员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成表示为______。
某些蚊子能传播疾病,影响人类健康。科研人员以叮咬人类的伊蚊为材料开展相关研究。
(1)伊蚊作为携带病毒的生物媒介,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______。
(2)为探究伊蚊如何区别人和动物,科研人员利用图1所示装置开展实验。几分钟后发现,伊蚊全部趋向人的气味一侧。科研人员的假设是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测定出人和动物的气味均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主要气味分子a、b、c和d的含量如图2所示。据图推测,人的气味中吸引伊蚊的是a和______两种气味分子,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研究上述两种气味分子对伊蚊的吸引作用,科研人员进行图3所示的三组实验。
①本实验中A、B组的作用是______。
②本实验的观察指标为____________。
③多次重复实验发现,A组伊蚊飞一会儿就随机停在1、2或3的某个区;B组伊蚊都兴奋地飞到3区;C组伊蚊的表现与B组相同。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上述研究,提出一条科学防蚊的对策:____________。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科研人员对水稻基因的功能开展了相关研究。
(1)水稻叶片通过______作用制造的糖类,由______(填“导管”或“筛管”)运输到根、茎和果实等其他部位。
(2)运输过程受阻,糖类会以淀粉的形式在叶绿体中异常积累,导致水稻减产。科研人员对淀粉积累异常植株与正常植株叶片中的叶绿体进行显微观察,结果如图1。据图可知,淀粉积累异常植株的叶绿体中淀粉粒的数量______正常植株。
(3)淀粉积累正常与异常是一对______。将淀粉积累正常与异常植株进行杂交,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2所示。据此判断,______是隐性性状。若用B、b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子一代的基因组成是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基因位于水稻的1号______上,后者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此研究有利于揭示糖类运输机制,可为水稻育种提供依据。
某班学生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设计如下实验装置甲、乙、丙,请据图作答:
(1)第一组探究氧气是在光照条件下由绿色植物产生的,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 .
(2)第二组同学利用甲装置进一步探究,利用不同功率的灯泡作为光源(不考虑温度因素),实验结果如下表:
灯泡功率(W) |
5 |
10 |
15 |
20 |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
7 |
15 |
34 |
48 |
此实验中的变量是: .该组小梅同学提出:为了保证实验科学性,该实验中除了多次重复实验,还要注意灯泡与装置的 保持不变.由此得出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