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题目。
五猖会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化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女足〗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赛会虽然不象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选文出自《朝花夕拾》,请你再写出出自这本散文集的三篇文章的篇名。
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说说你对选文结尾处加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功属于求进者

①福建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度“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如今走进长汀,却是草木繁茂,满眼葱茏。多年来,长汀干部群众接续奋斗,描绘了荒山披绿的画卷。这一传奇告诉我们:成功属于求进者。

②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只有始终求进,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③求进,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今天,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聚焦目标、铆足干劲、永不言弃,才能意气风发走向未来。中国决定发展自主导航的时候,容易开发的轨道资源已被先发国家申报占用,想要后来居上难度很大,但北斗科研工程团队潜心研发,潜心推进,用心攻关,一方面加快发射速度抢占可用轨道,另一方面创新轨道设计,尝试多星共轨,最终组成了一个全球首创的、三种轨道混合的导航星座,实现了中国北斗导航全球的梦想。

④求进,必须“越是艰险越向前”。艰险恰似黎明前的黑暗,只有笃志前行者才能看见万丈霞光。中国花样滑冰双人滑的传奇组合隋文静、韩聪,挑战冬奥历史上无人做过的“捻转四周”,要让世人瞧瞧,男单女单有四周,双人滑也有四周。他们苦思勤练了年半,终于做到了力量与重量的最高难度平衡,最终以总成绩239.88分刷新世界纪录的表现摘得金牌。谷爱凌在第二轮落后的情况下,最后一跳挑战左转1620的超高难度动作,惊险中逆转夺冠。可见,挑战艰险,抓住契机,方能险中求胜。

⑤求进,还应“致广大而尽精微”。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事之成,亦求微末之精。北京冬奥会用于颁奖的花束绒线花,是北京冬奥的首创。中国各地手艺精湛的“织女”们,面对2400支花束绒线花和26000片月桂叶的赶制任务,时间紧迫,又不能错针漏针,那些平凡的“织女”们在不清楚是为奥运而做的情况下,依然用一颗工匠之心,精细的双手,琢玉成器,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挑战,成功钩织了永不凋谢的荣耀之花。

⑥关山难越,难阻决意跨越之辈;风雨历尽,天酬痴心破难之人。求进者冲破千里冰封,定能迎来万里春风,品尝成功的硕果。

(原文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选文④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选文①段介绍了福建长汀自然环境的今昔状况,作为事实论据,具体而有力。

B.

选文②段针对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现实,论述了“求进”的必要性。

C.

选文④⑤段从“个人小事”和“天下大事”两方面展开论述,两段是递进关系。

D.

选文⑥段语言精练,寓情于理,表达了对“求进者”的赞美及对他们的美好祝愿。

(5)结合选文③段的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求进”。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2022年3月29日17时50分,我国首型固体捆绑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长六改”)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固体捆绑等一系列技术新突破。

②火箭芯级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捆绑了四个固体发动机作为助推器,单枚助推推力可达120吨,刷新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最快“起跑”纪录;借助固体发动机结构相对简单、部组件少、可靠性高、操作维护方便、贮存时间长的优势,“长六改”运载火箭箭上管路系统减少55%,可实现固体助推器在发射场直接安装,并实现捆绑火箭14天快速发射。

③为了保证发射任务万无一失,火箭芯一级设置了“智能”健康诊断系统。“点火”指令下达后,芯一级液体发动机先点火,健康诊断系统进入工作模式,一旦出现非正常的突发状况,健康诊断系统将立刻做出判断,实施自动紧急关机,同时助推器的固体发动机将不再点火。

④其实,我国的液体运载火箭都有一套紧急关机系统,通常设置在地面机柜中。这次“长六改”火箭的设计师把这套系统搬到火箭上。这个经集成化、小型化设计后的系统,虽然仅有一本B5书的大小,却有着比以往系统更强大的芯片运算能力,能快速精准采集发动机参数并做出实时诊断。

【材料二】

①在一些新闻节目中,画面上会出现一位手语播报员为听障人士服务,很好地满足了听障人士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不过,在所有视频节目中都安排手语播报员,显然成本过高,无法实现。在北京冬奥会上,新闻播报员的身边会出现一个手语播报数字人。可根据收听到的语音,自动实时生成手语手势,帮助听障人士轻松了解新闻信息。手语播报数字人为什么能听懂新闻呢?原来,科研人员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手语播报数字人以“悟道2.0”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为底层核心技术,可实现智能化的手语生成,达到信息无障碍效果,让听障人士也能轻松、高效地获取比赛信息,体验冬奥会的精彩。

②另外,还有针对视障人士参与赛事活动的导盲需求而研发的导盲六足机器人——“六腿小狗”,导盲六足机器人可通过语音、操控设备输入等方式获取目的地信息,通过精确导航定位进行路径规划,利用视觉和力觉融合进行行走稳定控制,引导视障人士顺利出行。

【材料三】

①经过多年建设,甘肃武威肿瘤医院(武威重离子中心)装配了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疗系统。项目的成功完成,实现了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医疗器械的国产化,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重离子的治疗系统和临床应用能力的国家。无论从性能指标还是临床反馈,这套系统设备毫不逊色于进口设备,但装置的成本只有国外的一半。

②重离子加速器是个“庞然大物”,从高处向下俯视,宛若一条盘踞在地上的“巨龙”,“龙身”直径达到20米,周长有50多米。“龙尾”是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回旋加速器、同步加速器、束流传输线共同组成的绵延的“龙身”,而终端应用则是“龙头”。

③离子材料甲烷进入“龙尾”后,蜕化为碳离子,再经过“龙身”的不断加速,达到光速的70%后形成离子束流,从“龙头”喷薄而出,进入到各个治疗室,在患者身体上完成重离子放疗。

(原文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材料二】谈谈“手语数字播报人”“六腿小狗”加入冬奥会有哪些好处。

(3)【材料二】①段中加点词语“目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4)【材料三】②③段从哪几方面介绍重离子加速器?

(5)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长六改”的固体发动机具有结构相对简单、部组件少、可靠性高、操作维护方便等优势。

B.

“长六改”的火箭芯一级设置的“智能”健康诊断系统,保证了发射任务的万无一失。

C.

重离子治疗系统的性能指标和临床反馈,都不亚于进口设备,但装置的成本比它高。

D.

高科技已走进各个领域,三则材料分别说明高科技在航天、体育、医疗方面的应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山民宿

宁白

①遥看起伏的山峦,心存疑惑:把店开到山顶,哪来的底气和自信?车子往山上爬的时候,是在一条不足丈宽的小路上。路已年久,不少地方坑洼不平,好几个弯道,极陡,路边不见护栏,我瞪着眼睛,双手紧紧擦着扶手。近一小时的惊恐后,终于见到被大树环绕着的一幢幢钢架结构的时尚小屋,夕阳斜照,大玻璃墙晃人眼睛,飘窗摆着素雅的靠垫。突然想起,在这高山之巅,晚饭没法下山吃了,那险窄之道,在漆黑的山林里,谁还受得了一上一下?

②沿着蓝色的泳池走向餐厅小楼时,心里是吃一顿“高级”晚餐的新奇无奈。入座,没想到服务员是一位农民大伯,脸色黝黑,沧桑皱纹。一开口,是本地土话:“你们城里人,要吃鱼虾,我们这里,山里养着鸡、猪,种着菜、豆,你们就点几个土菜好了。”心中倏然有了安定感:土菜,不会奢华了。

③摆上桌的是:一盘肥腴的整鸡,是蒸的,配有一碗汤;一盘风干猪肉片,切得有一厘米厚,肥的白、瘦的红,咸香气馋人;芹菜炒豆腐干,在盘子里堆得老高,还有一碗山药排骨汤。这一组粗、土、简、拙的农家菜品,就是小时候去乡下舅舅家里吃的啊,舅妈的厨艺,还比这要精细很多,哪会把肉片切得这么厚

④吃着黄嫩的鸡、大块的肉,看着民宿里泳池亮起的五彩灯饰,我问老伯:“这么漂亮的地方,哪儿养猪养鸡种菜做豆腐?”“这山大着呢,哪儿不能搭个棚,筑个栏?”

⑤“请了城里的厨师啦?”“我们的食材好,谁烧都好吃。就老板他姐在厨房天天忙着。”

⑥“这样辛苦,找几个年轻人当服务员多好?”“找了几个,管着民宿。那电脑网络啥的,咱不懂。老板自个儿在外面开着厂子,让我这60岁老头帮个手。”

⑦“大伯,您看鸡和肉都吃不完,您帮个忙放入冰箱,明天中午热热再吃,行吗?”“应该的,可不能浪费了。”大伯的关照,让我有在家一样的随意。

⑧第二天早餐,给我们端来煎饼、发糕、鸡蛋、大米粥的正是老板他姐。“我知道你们四个人,先给煎两个饼,等睡懒觉的小青年来了,再给他们煎,这饼热着吃香。”她满脸笑容,爽快地说,“这鸡蛋新鲜,那几样小菜是现炒的,腐乳是自己做的,喝粥吃它最好。你们先吃着,不够再添。

⑨煎饼掺了鸡蛋,又撒了小葱,两面黄而不焦,一口咬下,脆香满舌。煮鸡蛋咬开的蛋黄,呈金黄色。这是散养鸡下的蛋,它们吃树丛野地里的小生物,精气充溢。老板姐姐不穿戴工作衣帽,兜着围裙,来回忙着,只像个农家厨房里辛苦的老嫂子

⑩走出后院,有一观景台。春阳和煦,满山翠绿,映山红点点,山坡上层层果树茶树连绵而去,远处的绿丛间,横卧着一排排白色塑料大棚。民宿服务主管正挎着竹篮转向山里,说是挖点野菜给我们尝鲜。

⑪山道蜿蜒,闻鸡鸣鸭叫。走着,抬头看到一扇大木门上横挂着“有机示范园”的牌子,才明白原来这儿就是在观景台看见的白色塑料大棚所在处,赶巧碰见了示范园当家人。她说,自从党的乡村扶贫政策落实以来,这里成为市和县里的试点,要向市场提供原生态农副产品。她的背后,一幢木板老房子的廊檐下,密麻地挂着几排正风干的猪大腿,香味飘散。我们吃的土菜,正是从这里“端”上桌的。

⑫民宿是现代的农村旅舍,都筑于田边、溪畔、山间,村景入眼。有农食之餐,可与宿景相谐,更是城里人一次又一次入乡的诱引和牵念。会琢磨城里行游者心思的农家人,便敢于把民宿开在山顶之上。

⑬回城后,常在闲静之时遥想那一片净土。待我再登山而去,也还想见到在餐厅前后忙着的那两位老人。听说,后山那条更为险峻的上山小路,已在修缮拓宽了。

【注释】①呒(ḿ),没有。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②—⑦段的内容。

(2)你如何理解选文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新奇”和“无奈”呢?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⑧段的画线句。

(4)比较下面原句与改句,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我们吃的土菜,正是从这里“端”上桌的。

改句:我们吃的土菜,正是从这里来的。

(5)结合全文说说结尾段有何作用。

(6)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选文开头就设置悬念,写“我”上山前的疑惑,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选文③段画线句重在表现“我”对厨师刀工不够精细的嫌弃和对舅妈刀工的赞美。

C.

选文⑫段介绍了与民宿有关的情况,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群有智慧的农家人。

D.

选文中运用了“呒没”“老嫂子”等方言口语,使语言显得亲切自然、质朴无华。

点亮灵魂的灯

李汉荣

①李叔同(弘一法师),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圣人之一。我读他的传记,知道他也是由迷而悟,由俗而圣的;需要修行,也需要不断突破、升华,并在升华而达到的境界里全身心沉浸,身心俱净,表里清澈,灵与肉均进入另一种状态。那或许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或许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

②在他未成圣之前,也即他“俗”着的时候,从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时不过是一个高雅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而到他心有所属以后,李叔同渐渐变成了弘一法师,从照片上看,他终于完全退尽俗气,整个儿看,从形与神,灵与肉,从看不见的精神内核的深处,透露出的是无比高洁的、完全精神化了的气息。那个肉身的李叔同、世俗的李叔同似乎已经蒸发了,留下的是一个纯粹的弘一法师——一个从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精神之光来照耀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就是生命被信仰照亮的人,也就是“道成肉身”。他的身体成为了一座庙宇,守着这座庙不是他活着的目的,他是要在这庙里点亮一盏心灯,供奉一颗伟大的灵魂,并用这心魂的光芒照亮存在的暗夜,照亮一切未明的事物,让生命和宇宙彰显出神圣的意味——这才是活着的目的和意义。

③说到“肉身”这座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肉身、越来越轻淡灵魂,以至于许多人仅有一具无灵之躯了。肉身的装饰、肉身的充填、肉身的快感,成了唯此为大的事,而肉身之内,只剩下层出不穷的欲望和本能冲动。许多哲学家说现代商业社会的人不过是一些没有灵魂的“欲望之躯”,可谓点中要害。我们看到,多少人把肉身这座庙装饰得五色迷眼,打造得金碧辉煌,而庙里除了欲望,却没有灵魂的位置,没有灯的位置,基本上是一座空庙、一座黑庙。想来,真是有些虚妄,我们千方百计收拾着一座这样的庙,到头来庙一倒,就什么都没有了。天生了人的肉身这座庙,人一方面要维修好这座庙,同时要在庙里点敬灵魂之“灯”。点亮灵魂的灯,能使我们意识到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的深沉召唤;点亮灵魂的灯,能让我们感悟到不因我们离去而消失的永恒的东西——那种庄严感、神圣感。

④试想,如果肉身这座庙里,没有“灯”的光芒,这座庙会是怎样的庙?几面肉墙,一堆脂肪之外,还有什么呢?或许围绕肉身,会得到一些短暂的快感,但不会有那种意味深长的美感;会得到一些浅薄的满足感,但不会有那种天长地久的意义感。人生的意义,必须在“灵魂到场”的境况下才会发生。物质并不能自动生成意义,石头是硬的、静止的,水是软的、流动的,在一双物质的眼睛里,它们只是物而已。而在一双灵魂的眼睛里,石头是建造宇宙神庙的材料,它见证了宇宙运动的神秘过程,它是时间的密码;水起源于我们的想象力不能抵达的上游,水流过世世代代人的身体和眸子,水里面保存着智者的眼神,保存着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叹息和他投进水里的沉思的眼神,水保存着多少流泪的眼神和喜悦的眼神。与水相遇,你是与多少眼神相遇?掬水在手,你是把多少流逝的人生掬在手中?你看月亮升起,你会想起唐朝的月亮如何升起,唐朝的月光是怎样盛满诗人们的酒杯;你看见山路上的车前草,你会想起《诗经》里的车前草,想起世世代代车轮前,那摇曳着、芬芳着的车前草,于是这车前草就连接起古今的道路,我们不过是行走在古人的脚印里。由于灵魂的到场,事物就逸出了它实用性、有限性的枷锁,我们透过世界的物质运动的轨迹,感悟到更深奥和庄严的精神运动。就这样,到场的灵魂,主持了我们与世界相遇的仪式,人生是有意义的过程。反之,如果灵魂不在场,一切都是幽暗的、混乱的,都是无意义的。

⑤再回到李叔同。他的传记里,写他每次入应前,都要拿起凳子抖一抖,然后才落座,他怕压死歇栖于凳子上的小虫子。圣人之心,既至大可以包容宇宙,又至小竟然怜悯一粒小虫。他的灵魂告诉他,众生平等,无论一个巨人一头大象还是一粒昆虫,都是无限宇宙中“呼吸的一瞬”,都是无数磨难经历中才拥有的生的一瞬,何其不易,何其当惜。他知道,在无限巨大的宇宙里,那些小的、弱的随时被忽略,随时都会受伤害,它们更值得同情和怜惜。

⑥李叔同晚年有一幅他的背影照,他行走在小路上,前面是幽深的林木,他正往林中走去,那安静无言远去的背影,都像写满了话语。如果他转过身来,我会看见一张怎样的脸呢?那脸或许与背影一样安静,甚至看不到确切的表情,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凝视,用灵魂解读,会从他的表情里,看到月亮从夜的深处投来的表情,看到盐从海的内部提炼出的表情,看到莲从淤泥里面升起的忧伤而芳香的表情。

⑦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我从李叔同的前后照片,清楚地看见灵魂是怎样深刻地改变一个人,包括他的情感、行为、气息,甚至面貌和背影。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灵魂到达怎样的境界,生命才拥有怎样的境界。只有高处的灵魂,能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

⑧这样形神兼备的脸和仪态,显然不只与营养和服饰有关,更主要与信仰有关,与教养有关,与德性有关。当信仰缺席,教养荒废,道德退位,沸腾的欲望乘虚而入成了主角,而它,欲望,如狼似虎的欲望,如油煎火烧的欲望,又能塑造出怎样的脸,雕刻出怎样的表情呢?

(1)简析“点亮灵魂的灯”的含义,说说文章以“点亮灵魂的灯”为题有哪些作用。

(2)探究第⑦段“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在全文中的作用。

(3)文章选取“点亮灯”这具体常见的行为来阐释生命感悟,该思维视角妙处何在?

(4)试就本文语言的一种显著特点及表达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物候的南北差异

竺可桢

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

②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许多亚热带植物如竹子、茶叶、杉木、柑橘等等只能在秦岭以南生长,间有例外,只限于一些受到适当地形的庇护而有良好小气候的地方。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815)从长安初到江西,作有《浔阳三题》诗并有序云:“庐山多桂树,湓浦多修竹,东林寺有白莲花,皆植物之贞劲秀异者……夫物以多为贱,故南方人不贵重之……予惜其不生于北土也,因赋三题以唁(怜悯、安慰)之。”其中《湓浦竹》诗云:“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热),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白居易是北方人,他看到南方竹如此普遍,便不免感到惊异。

③苏轼生长在四川眉山,是南方人,看惯竹子的,而且热爱竹子。青年时代进士及第后不久,于宋嘉祐七年(1062)到京北路(今陕西省)凤翔为通判,曾在宝鸡去四川路上咏《石鼻城》,诗中有“……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句。竹子确是南北物候不同很好的一个标志。

④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而五岭以南即有此种景象,可于唐、宋诗人的吟咏中得之。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应该是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部分地区)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绿乔木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这是春天还是秋天?苏轼在惠州时,有《食荔枝二首》记惠州的物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又在《江月五首》诗的引言里说:“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领以日月为断(判断标准)也。”温带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广州终年可开;但是即使在热带,原处地方植物的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苏轼在儋耳有诗云:“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相传阴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如今海南岛儋耳地方的物候未见记录,可能还是如此。1962年春分前一周,广州越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而柳叶尚未抽青,在韶关、郴州一带,却正值桃红柳绿之时。可知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

⑤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柳宗元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柳州梅雨在小春,即农历三月。杜甫《梅雨》诗:“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即成都(唐时曾作为“南京”)梅雨是在农历四月。苏轼《舶棹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作此诗时在浙江湖州一带,三时是夏至节后的15天,即江浙一带梅雨是在农历5月。现在我们知道,我国梅雨在春夏之交,确从南方渐渐地推进到长江流域。

⑥前面讲过,我国的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从世界范围来说,也一定是这样。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谈到物候的纬度差异、经度差异和高度差异,如果以物候的南北差异而论,须有商榷之处,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应用霍普金斯定律。以欧洲为例,据英国气象学会的长期观测,从最北苏格兰的阿贝丁到南英格兰的布里斯特耳,南北相距640公里,即6个纬度弱,11种花卉的开花期,南北迟早平均相差21天,即每一纬度相差3.7天。而且各种物候并不一致,如7月开花的桔梗,南北相差10天;而10月开花的常春藤,则相差至28天。由此可知南北花期,不但因地而异,而且因时季、月份而异。

⑦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珠;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或10天,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1)本文为事理性说明文,逻辑严密。阅读文章,将行文思路补充完整。

(2)文章第一段说:“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请结合第④段分析其“质的不同”的具体表现。

(3)大量引用古诗文是本文主要说明方法之一,请分析作者用意所在。

(4)简要分析第⑦段的语言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