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说明文《“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完成后面题目。(13分)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时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晴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⑥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⑦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⑧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选文开头由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文中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奇妙的克隆》一文中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请以手机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
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4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节选文字,完成问题。
①中国人现在发展着“自欺力”。
②“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④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遭罢了。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⑤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文段要论证的观点是()
A.要论中国人,必须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
B.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D.“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
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其充分的理由是()
A.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B.现在也不乏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人。 |
C.中国的脊梁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
D.中国的脊梁有确信、不自欺,一直在前仆后继的战斗着。 |
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②段中前面说“笼罩了一切”突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
B.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
C.作为一篇经典的驳论文,全文采取了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选段是通过从正面提出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论证这个论点的正确性,从而直接驳斥了对方谬论。 |
D.①—④段先后巧妙地使用了仿拟、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文章的语言包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对下面的四句话所表达是思想感情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②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④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A.讽刺愤慨自豪赞颂 |
B.赞颂自豪愤慨讽刺 |
C.自豪讽刺赞颂愤慨 |
D.愤慨赞颂讽刺自豪 |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里的三段文字,完成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规律 | B.气候变化 |
C.物候现象 | D.四季景色变化。 |
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A.作诠释列数字 | B.下定义举例子 |
C.作比较举例子 | D.列数字作比较 |
对这三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
B.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
C.作者在说明物候现象时,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晰。 |
D.选文前两段和第三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三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
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虫鱼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时与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
对选段中语言的理解,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
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
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 |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着想的心情。 |
阅读《谈生命》中的节选文字,完成问题。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①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②,小鸟在他枝头欣赏歌唱,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③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④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对本段的写作意图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
B.解释生命是什么并说明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 |
C.阐明生命发展过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 |
D.要求人们珍惜并感谢充满了快乐与痛苦的生命。 |
文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A.脱离喧嚷展示呈现 |
B.挣扎喧叫伸展展示 |
C.摆脱欢叫展示表现 |
D.挣脱喧闹伸展呈现 |
对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奋斗与努力,“又长成一棵小树”只能是梦想,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
B.与前面的“也许”相照应,表现了小树的再生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
C.作者对这棵消融于大地的树能够再生没有足够的信心。 |
D.这句话强调了在生命的历程中,今生今世就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
下面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生命比喻成一棵小树,以此揭示生命生长.壮大和衰老的历程。 |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表现了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的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但却有几分惆怅和虚无。 |
C.“破壳出来”“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消融了,归化了”这些语句喻示了人的生命历程。 |
D.选段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
选段感情基调的变化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充满激情,继而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更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
B.开始充满喜悦,充满希望,继而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是超乎寻常的平静。 |
C.开始充满喜悦,充满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
D.开始充满激情,继而是“宁静和怡悦”, 最后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20分)
生命的力量
刘庆邦
作为作家,我觉得作家本人应该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这种力量体现在作家的人格方面,即作家应该有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当然,说一个作家有没有生命力量,当然不是指他个人的体力,而是指其智力、感悟能力和思想水平。此外,一个人只有对世界有他独特的看法,独立思想的习惯,其生命才可能是有力量的。相反,如果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世界观,那就没有力量。
我们中国的作家,我首推鲁迅。鲁迅个子不高,瘦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鲁迅是非常有力量的。他可称为思想的巨人。他对现实的看法,他的杂文,都体现出他伟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无论何时看鲁迅都是高山仰止,就是因为其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④那么,当代作家中还有谁称得上“生命有力量”?我觉得应该推史铁生,他曾是我的同事,我们同岁。我们交往比较多,我称他铁生兄,我对他一直怀有敬意。他去世后,我们给他开作品研讨会。大家是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与表达,来追思史铁生。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能自理。可是从精神上,他比我们每个人都高大。我们的身体没有毛病,铁生受限制,哪里也不能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铁生向内挖掘,他的许多思想都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因此他的艺术光辉越来越灿烂。因此,作家要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力量,就得向鲁迅学习,也应该向史铁生学习。
⑤当然,这种力量和分量肯定不是先天就有的,一个作家如果没有阅历,没有经历,其生命肯定是没有分量的。沈从文说,司马迁之所以写出《史记》,在于他对生命的忧患不是仅靠积学成就的。学问大,可能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作家。司马迁被处以宫刑——我们说士可杀不可辱,宫刑显然就是一个很大的侮辱。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发愤图强,通过《史记》为生命赢得了尊严。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很大因素取决于其不同寻常的生命分量。
⑥当代作家也一样,比如莫言,也是经过很多苦难,才写出优秀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此,凡是写出好作品的人,其生命的分量都是很重的,其生命的力量都是很强的。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生命力量的作家?(3分)
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4分)
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5分)
(1)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铁生向内挖掘,他的许多思想都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因此他的艺术光辉越来越灿烂。
(2)学问大,可能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作家。请你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