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节选自《出师表》)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值:
(2)以彰其咎 彰: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
(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先帝为何会对桓、灵之事叹息痛恨?
先帝遗诏中曾说“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附加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征求不已()②惟欲清净()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阅读《秋水》完成后面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释加点的字
秋水时至()不辩牛马()以为莫己若() 始吾弗信()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出从本文蜕化出来的的两个成语:,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附加题
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见:__________
(2)问涂焉涂:__________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牧童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天下?(2分)
用简练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3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
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阅读全文,简要说说什么事情就是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所欲”之事?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
B.作者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问题,同时暗示“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
C.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贪生怕死的心。 |
玩味古典: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者:管祭祀工作的人;②舍人:手下办事人员;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解释加点字。
是吾剑()所契者()
遂饮其酒()终亡其酒()请选出下列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入水求之 | B.心之所向 |
C.数人饮之不足 | D.子安能为之足 |
请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
B.拔山倒树而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C.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 |
D.数人饮之不足蛇固无足 |
翻译下列语句。
(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甲】文与【乙】文都是寓言故事,它们分别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