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琢 冰
【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巧矣。子不范金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以衣裳同舍生皆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B.之堂背且焉土石(《愚公移山》)
C.子之技巧矣此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子不范金琢玉吏呼一怒(《石壕吏》)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 · 有所不降也

(灾祸)

B.非独贤者有 · 心也

(这样)

C.万钟于我何 ·

(好处)

D.今为所识穷乏者 · 我而为之

(得到)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 · 有不用也

· 往,暮而归

B.得 · 则生

或以钱币乞 ·

C.乡 · 身死而不受

· 《梁甫吟》

D.所恶有甚 · 死者

求石兽 · 水中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散文用排比和对偶。本文第二段大量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B.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一一义重于生。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本文第一段论证思路清。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D."本心"即天性,天良。作者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评。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 其心志

苦:

②困于心 · 于虑而后作。

衡:

③至于 ·

鄙:

· 得反国

卒: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喟 · 叹日

·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被服 ·

· 物喜,不以己悲

C.故宋昭公亡 · 能悟

温故 · 知新

D.孙叔敖举 ·

所恶有甚 · 死者

(3)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猩猩嗜酒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 之人设以醴尊 .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 织草为履 ,勾连相属 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 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 之甘也,遂大爵 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 而就絷 ,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

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 而卒 免于死,贪为之也。

【注】:①麓:山脚下。②醴尊:醴,甜酒。尊同"樽",酒杯。③履:鞋。④属:zhǔ,连接。⑤差:chā,稍微,比较。⑥唇吻:指嘴。⑦爵:古代的一种酒杯。⑧蹈藉:践踏。⑨就挚:被拘囚。絷zhí,拴,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①兽之好 者也   

②骂而   

③不 其唇吻之甘也   

其为诱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

②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3)读了短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湖心亭看雪(节选)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白。湖上影子,惟长堤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影布石上,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下列加点词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湖中人鸟声俱绝(隔绝)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边)

D.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3)下列对选文文意理解概括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选文都有叙事。甲文写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写的是到湖心事赏雪,丙文写的是游览小石潭。

B.三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景致,乙文写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景色,丙文写了水中鱼儿嬉戏的面面。

C.三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抒发了苏轼贬谪的悲凉,乙文抒发了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丙文抒发了柳宗元贬官失意后的孤凄。

D.画线句子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采用白描手法,形神兼备:丙文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避。

(4)将下列句子翻译咸现代汉话。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 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1)下列对文中下划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 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B.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日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放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音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书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岩燕后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媼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愿终守之,弗敢 ·

易:交换

B.怀怒未发, · 祲降于天

休:吉祥

C.入而徐趋,至而自 ·

谢:感谢

D.位尊而无功, · 厚而无劳

奉:俸禄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项是   

A.甲文记叙了唐雎在紧要关头出使泰国,质利完成使命的事情,表现了唐瞧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B.甲文中安陵君虽然是个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因为有了他的支持和信任,唐雎才有了用武之地。

C.乙文中触龙讲究劝说艺术,先从国家大事说起,再联系生活琐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了赵太后。

D.甲乙两文都运用大量对话,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对比鲜明。主人公睿智聪慧、娴于辞令的形象跃然纸上。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面画线的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既,以头抢地耳。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