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6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桑竹之属: ②阡陌交通:
③便要还家 ④怡然自乐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文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亦真亦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完成下面小题。(13分)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停顿一次)。(1分)
余闻之也久请写出出自选文(2)的一个成语。 (1分)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 )耳(2) 不能称前时之闻( )
(3)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跟方仲永求学经历有什么区别,谈谈你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所受到的启示。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1)佁然不动()(2)悄怆幽邃()
(3)水尤清冽()(4)其岸势犬牙差互()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理解 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 |
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 |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
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 |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张孝基仁爱
许昌①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后,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能自力,颇驯谨②,无他过。孝基知其能自新,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下文“同里”也是地名。②驯谨:顺从而谨慎。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斥逐之 ( )(2)尽以家财付孝基( )
(3)孝基博使灌园()(4)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从文中看,张孝基的仁爱具体表现在: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2)小惠未徧()
(3)必以信()(4)公问其故()下列句中划线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几项的是()、
A.肉食者谋之 | B.公将鼓之 |
C.长跪而谢之曰 | D.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任座直言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①,克之;以封其子击②。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注: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中山:中山国。②击:魏文侯之子,即魏武侯。解释字义
①克之 ② 趋出 ③向者 ④反之句子翻译臣是以知之。
翟璜为什么说文侯是仁君?
从魏文侯由“怒”到“悦”这件事,你领悟出怎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