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起岩,字梦臣。其先章丘人。高祖迪,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家济南。幼从其父学,年弱冠,以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值县官捕蝗,移摄县事。久之,听断明允,其民相率曰:“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中延祐乙卯进士,首选,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贤修撰,进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选为监察御史。
中书参政杨廷玉以墨败,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丞相倒剌沙疾其摧辱同列,悉诬台臣上,欲置之重辟。起岩以新除留台,抗章论曰:“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正直结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且世皇建台阁,广言路,维持治体,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章三上,不报。起岩廷争愈急,帝感悟,事乃得释,犹皆坐罢免还乡里。迁中书右司员外郎,改燕王府司马,拜礼部尚书。
宁宗崩,燕南俄起大狱,有妄男子上变,言部使者谋不轨,按问皆虚,法司谓:“《唐律》,告叛者不反坐。”起岩奋谓同列曰:“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有司具狱,都人肃然,大事寻定。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己。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修三朝实录。转燕南廉访使。搏击豪强,不少容贷,贫民赖以吐气。滹沱河水为真定害,起岩论封河神为侯爵,而移文责之,复修其提防,瀹其湮郁,水患遂息。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为台臣所纠,去位。未几再入相,讽词臣言台章之非,起岩执不可,闻者壮之。俄拜御史中丞,论事剀直,无所顾忌,与上官多不合。诏修辽、金、宋三史,充总裁官。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后四年卒。谥曰文穆。
(选自《元史·列传第九十六》有删减)
注:①倒剌沙,人名 ②别里怯不花,人名③剀,切实。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济南徙:迁移。
B.有司具狱,都人肃然趣:通“促”,催促。
C.悉诬台臣上罔:迷惘。
D.丞相以为己忤:违逆。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起岩“论事剀直,无所顾忌”的一项是(      )
①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     ②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   
③起岩即摄衣而起                     ④搏击豪强,不少容贷
⑤讽词臣言台章之非                   ⑥起岩据理窜定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起岩是政绩卓著的政治家和造诣极高的史学家。他为官刚直不阿,不惧权势,屡次为民请命;多次主持国史编修,亲自主持辽、金、宋三史的编撰。
B.张起岩有敏锐的洞察力。宁宗去世后燕南突发大案,他不墨守《唐律》,将诬告朝廷官员图谋不轨的男子治罪,稳定了民心,使京师的形势安定。
C.张起岩打击恶霸,造福百姓。在燕南廉防使任上,打击为害一方的恶霸,毫不宽容;又主持修治了危害百姓的滹沱河,平息了水患,造福一方。
D.张起岩学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在担任修史总裁官时,有些史官故意炫才自以为是,编写内容失当,他依理修正,力求内容深刻丰富、理由充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
(2)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孙固字和父,郑州管城人。幼有立志,九岁读《论语》,曰:“吾能行此。”徂徕石介一见,以公辅期之,擢进士第,调磁州司户参军。从平贝州,为文彦博言胁从罔治之义,与彦博意协,故但诛首恶,余无所及。宰相韩琦知其贤,谕使来见,固不肯往。琦益器重之,引为编修中书诸房文字。
治平中,神宗为颍王,以固侍讲;及为皇太子,又为侍读。至即位,擢工部郎中。种谔取绥州,固知神宗志欲经略西夏,欲先事以戒,即上言:“待远人宜示之信,今无名举兵,非计之得。愿以汉韩安国、唐魏征论兵之略,参校同异,则是非炳然矣。兵,凶器也,动不可妄,妄动将有悔。”大臣恶其说,出知澶州。
还知审刑院。神宗问:“王安石可相否?”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其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凡四问,皆以此对。及安石当国,更法度,固数议事不合。青苗法出,又极陈其不便。及韩琦疏至,神宗感动,谓固曰:“朕熟计之,诚不便。”固出语执政曰:“及上有意,宜亟图之,以福天下。”既而竟从安石。
哲宗即位,以正议大夫知河南府,徙郑州。元祐二年,召除侍读,拜门下侍郎。哲宗与太皇太后矜其年高,每朝会豫节拜仪,听休于幄次。因数乞骸骨,太皇太后曰:“卿,先帝在东宫时旧臣。今帝新听政,勉留辅导;或体中未安,取文书于家治之可也。”固感激,强起视事,复知枢密院事,累官右光禄大夫。五年,卒,年七十五。哲宗、太皇太后皆出声泣。辍视朝二日,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温靖。
固宅心诚粹,不喜矫亢,与人居久而益信。故更历夷险,而不为人所疾害。尝曰:“人当以圣贤为师”又曰:“以爱亲之心爱其君,则无不尽矣。”司马光退处,固每劝神宗召归;及光为陈州,过郑,固与论天下大事至数十,曰:“公行且相,宜视先后缓急审处之。”傅尧俞铭其墓曰:“司马公之清节,孙公之淳德,盖不言而信者也。”世以为确论。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
注:①宅心:把心思放在某事物上。②矫亢:故意与众不同,借以抬高自己。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编修中书诸房文字引:推荐
B.则是非然矣炳:显著
C.朕计之,诚不便熟:仔细
D.哲宗与太皇太后其年高矜:怜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文彦博言胁从罔治之义于是秦王不怿,一击缻
B.正议大夫知河南府至丹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取文书家治之可也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D.以爱亲之心爱其君,无不尽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孙固为人“真诚纯正”的一组是
①幼有立志,九岁读《论语》,曰:“吾能行此。”
②宰相韩琦知其贤,谕使来见,固不肯往
③固知神宗志欲经略西夏,欲先事以戒,即上言
④及安石当国,更法度,固数议事不合
⑤每朝会豫节拜仪,听休于幄次
⑥公行且相,宜视先后缓急审处之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天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固从小就立志要推行《论语》的主张;平定贝州时孙固提出胁从者不治罪的建议与文彦博的意见相同,所以只是把首犯诛杀。
B.孙固得知宋神宗想谋取西夏的打算后就上书劝诫,认为战争是危险的事,不能轻举妄动;大臣讨厌他的主张,就让他出朝任职。
C.孙固认为王安石文学才能很高,但心胸狭隘缺少宽容,不能做宰相;王安石执政后进行变革,孙固开始时反对,最终却同意了。
D.孙固多次请求退休,太皇太后恳请他留下来辅佐哲宗;孙固去世时,哲宗、太皇太后都非常悲痛,并为之停止临朝听政二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待远人宜示之信,今无名举兵,非计之得。
(2)故更历夷险,而不为人所疾害。
(3)傅尧俞铭其基曰:“司马公之清节,孙公之淳德,盖不言而信者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①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②,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守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汉王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群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战,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祖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兽耳,功狗也。至于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承受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佐军,则上心悦。”相国从其计,高祖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矣!”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史记·萧相国世家》)
[注]①律令:法令。图书,实为图籍文书的省称。②扼塞:险要难行的军事要地。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兵东定三秦引:带领 B.汉王失军遁去数:数落
C.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和睦 D.臣死不矣恨:遗憾

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作为丞相尽忠本职的一组是()
① 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② 镇抚谕告,使给军食
③ 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④ 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⑤ 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城大肆抢掠财宝的时候,萧何却独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收走了秦的律令图书,为汉王朝治理关中地区提供了详备的文献资料。
B.刘邦对群臣争功很生气,他完全否定了将领们“被坚执锐”“攻城略地”的功绩,认为他不过是一群“能得走兽”的“功狗”罢了。
C.汉王平定陈豨叛乱之后,回到京城,认为萧何诛杀淮阴侯有功,授予萧何相国的官职。
D.萧何在临终前主动力荐韩信及曹参,表现了他的远见和大度。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滕王阁序》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译文:
(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每小题3分)
沈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中举乡试。师尚诏作乱,陷归德,已而西去。鲤策贼必再至,急白守臣,捕杀城中通贼者,严为守具。贼还逼,见有备,去。四十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大学士高拱,其座主①又乡人也,未尝以私谒。
神宗在东宫,鲤为讲官。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每直讲,举止端雅,所陈说独契帝心。帝亟称之。连遭父母丧,帝数问沈讲官何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万历九年还朝。
明年秋,擢侍讲学士,再迁礼部右侍郎。寻改吏部,进左侍郎。屏绝私交,好推毂贤士,不使知。十二年冬,拜礼部尚书。鲤初官翰林,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拒不纳。教习内书堂,侍讲筵,皆数与巨珰②接,未尝与交。及官愈高,益无所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
鲤素鲠亮。其在部持典礼,多所建白。念时俗侈靡,稽先朝典制,自丧祭、冠婚、宫室、器服率定为中制,颁天下。帝忧旱,步祷郊坛,议分遣大臣祷天下名山大川。鲤言使臣往驿骚,恐重困民,请斋戒三日,以告文授太常属致之,罢寺观勿祷,帝多可其奏。初,藩府有所奏请,贿中贵居间,礼臣不敢违,辄如志。至鲤,一切格之。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俸。鲤自是有去志。而时行③衔鲤不附己,亦忌之。鲤遇事秉正不挠。压于一贯④,志不尽行。而是时一贯数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乃不果逮。时一贯虽称疾杜门,而章奏多即家拟旨,鲤力言非故事。
鲤既积忤一贯,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因鲤乞休,遽命与一贯同致仕。赓⑤疏乞留鲤,不报。既抵家,疏谢,犹极陈怠政之弊。年八十,遣官存问,赉银币。鲤奏谢,复陈时政要务。又五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师,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沈鲤传》)
注:①座主:主考官。 ②珰:宦官。③时行:指申时行,明代官员。④一贯:指沈一贯,明代官员。⑤赓:指朱赓,明代官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诛为首杀荣者,而其余贷:惩罚
B.鲤力言非故事故事:先例
C.先朝典制稽:考察
D.虽上命及政府,不徇也指:意图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沈鲤“鲠亮”的一组是
①屏绝私交,好推毂贤士,不使知②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③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拒不纳④至鲤,一切格之⑤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⑥而时行衔鲤不附己,亦忌之

A.③④⑤ B.①⑤⑥ C.①②③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鲤很有远见和谋略。师尚诏作乱,攻占归德又向西逃去后,沈鲤估计贼人还会再于是告诉驻守大臣严加防守,后贼人果然返回。
B.沈鲤忠君爱国。八十岁的时候,皇帝派遣官吏探望他,他不仅上奏答谢,而且极力陈述懈怠政务的弊端。
C.沈鲤关心百姓疾苦。在皇帝因担心旱灾而想要派遣大臣到全国的名山大川祈祷时,沈鲤怕增加百姓负担而向皇帝进谏。
D.沈鲤很有才学。他曾非常详尽地解释《太子颂》的大义。神宗即位,讲官中只有他的陈说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得到皇帝的赞赏。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俸。
(2)帝亦嫌鲤方鲠,因鲤乞休,遽命与一贯同致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 ,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教读,社学的教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宜之歌诗以发其志意诱:引诱
B.乐嬉游而拘检惮:害怕
C.日使之于礼义而不苦其难渐:接近
D.设诈饰诡以其顽鄙肆:放纵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后世记诵词章习起②巫医乐师百工
B.①讽之读书以开知觉②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若冰霜剥落,生意萧索②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
D.①责其检束不知导之以礼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B.在王阳明看来,把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并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
C.王阳明主张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D.王阳明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存在的违背规律、多施惩罚等错误做法,认为那样做会导致学生厌学以致学业难成。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
(2)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晏列传
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交往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多:多数
C.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D.管仲富拟于公室拟:类似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及小白立为太子,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B失其所与,不知。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D.因击沛公于坐,杀之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轻的时候,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即使常常被管仲占便宜,也始终善遇之。
B.管仲曾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
C.“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柯地盟会”以三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管仲外交方面的政治才能。
D.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