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起岩,字梦臣。其先章丘人。高祖迪,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家济南。幼从其父学,年弱冠,以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值县官捕蝗,移摄县事。久之,听断明允,其民相率曰:“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中延祐乙卯进士,首选,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贤修撰,进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选为监察御史。
中书参政杨廷玉以墨败,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丞相倒剌沙疾其摧辱同列,悉诬台臣上,欲置之重辟。起岩以新除留台,抗章论曰:“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正直结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且世皇建台阁,广言路,维持治体,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章三上,不报。起岩廷争愈急,帝感悟,事乃得释,犹皆坐罢免还乡里。迁中书右司员外郎,改燕王府司马,拜礼部尚书。
宁宗崩,燕南俄起大狱,有妄男子上变,言部使者谋不轨,按问皆虚,法司谓:“《唐律》,告叛者不反坐。”起岩奋谓同列曰:“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有司具狱,都人肃然,大事寻定。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己。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修三朝实录。转燕南廉访使。搏击豪强,不少容贷,贫民赖以吐气。滹沱河水为真定害,起岩论封河神为侯爵,而移文责之,复修其提防,瀹其湮郁,水患遂息。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为台臣所纠,去位。未几再入相,讽词臣言台章之非,起岩执不可,闻者壮之。俄拜御史中丞,论事剀直,无所顾忌,与上官多不合。诏修辽、金、宋三史,充总裁官。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后四年卒。谥曰文穆。
(选自《元史·列传第九十六》有删减)
注:①倒剌沙,人名 ②别里怯不花,人名③剀,切实。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济南徙:迁移。
B.有司具狱,都人肃然趣:通“促”,催促。
C.悉诬台臣上罔:迷惘。
D.丞相以为己忤:违逆。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起岩“论事剀直,无所顾忌”的一项是(      )
①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     ②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   
③起岩即摄衣而起                     ④搏击豪强,不少容贷
⑤讽词臣言台章之非                   ⑥起岩据理窜定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起岩是政绩卓著的政治家和造诣极高的史学家。他为官刚直不阿,不惧权势,屡次为民请命;多次主持国史编修,亲自主持辽、金、宋三史的编撰。
B.张起岩有敏锐的洞察力。宁宗去世后燕南突发大案,他不墨守《唐律》,将诬告朝廷官员图谋不轨的男子治罪,稳定了民心,使京师的形势安定。
C.张起岩打击恶霸,造福百姓。在燕南廉防使任上,打击为害一方的恶霸,毫不宽容;又主持修治了危害百姓的滹沱河,平息了水患,造福一方。
D.张起岩学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在担任修史总裁官时,有些史官故意炫才自以为是,编写内容失当,他依理修正,力求内容深刻丰富、理由充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
(2)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加横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螬:cáo,蛀虫。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
名实
北朝颜推之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于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沉溺于川谷者,何哉?为其旁无馀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馀地也。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若能开方轨之路,广造舟之航,则仲由之言信,重于登坛之盟,赵熹之降城,贤于折冲之将矣。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宓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①苫块:古人父母居丧之时,以草垫为席,土块为枕。②童竖:童仆。③燕:通“宴”,宴席。④造次:匆忙、急促。⑤触涂:处处。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石卿让:推让、谦让。
B.自矜持雅:平素、向来。
C.东莱王韩晋明好文学 笃:甚、十分。
D.人满席 辞:辞别。

下列句子,全都属于“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①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②伯石让卿,王莽辞政
③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④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⑤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⑥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高洁的言行往往不被信任,都是因为其言行高洁,名声广播,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余地,就像在山崖边走路,因为脚旁没有余地,往往会从山崖上摔下去。
B.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如近世某富贵之人,守丧尽孝,超过常礼,闹出笑话。
C.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不过徒有虚名,他的一些诗文,恐怕并非他自己创作,于是设宴叙谈,并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
D.邺下少年当初为了虚名,故意对百姓加以体恤,当他升官以后,他的本性暴露出来,不愿再继续把体恤百姓的事情做下去,于是功绩被毁。

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
(2)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
(3)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衡字梦锡,婺(wù)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bǐ)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juān)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盐课大亏课:赋税。
B.丁母忧忧:忧虑。
C.盐之委积以时收之委:聚积。
D.讫事赴阙讫:完毕。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叶衡有治理才干的一组是
①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
③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④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
⑤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⑥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贫弱户苦于重复纳税,他把民户定为九等,把五等以下应交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并亲自写字赐给他;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
C.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D.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⑵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监京东排岸。庆历宿卫之变,奎上疏曰:“涉春以来,连阴不解。今卫士之变,起于肘腋,流传四方,惊骇群听。闻皇城司官六人,其五已受责,独杨怀敏尚留。人谓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且获贼之际,传令勿杀,而左右辄屠之。此必其党欲以灭口,不然,何以不奉诏?”遂乞召对面论,仁宗深器之。
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奎劾开封府尹魏瓘,出瓘越州。彭思永论事,诏诘所从受。奎言:“御史法许风闻,若穷核主名,则后谁敢来告以事?是自涂其耳目也。”上为罢不问。
至和三年,大水,诏中外言得失。奎上疏曰:“陛下在位三十四年,而储嗣未立。陛下勿听奸人邪谋,以误大事。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臣不愿以圣明之资,当危亡之比。此事不宜优游,愿蚤裁定。”帝感其言,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榷①财利,负其息者,至评取②物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居三月,治声赫然。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③。
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江宁。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④诋韩琦,奎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司马光谏曰:“奎名望清重,今为陶绌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中书。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曰文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
注:①辜榷,垄断。②评取:评,凭,仗势;取,拿走,抢走。③浮屠事,佛教礼仪。④文德不押班事:文德殿,皇帝主要政务活动场所;押班,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制,以监察御史二人任其事。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近幸而屈公法私:偏爱,偏袒
B.拜翰林学士,开封府权:掌权,管理
C.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其过状:情况
D.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去引:退,表辞官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表现吴奎“忠君而谏”的一组是()
①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②臣不愿以圣明之资,当危亡之比
③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④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⑤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⑥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

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和三年的时候,皇帝想了解朝廷内外的意见,此时吴奎提出不能因为确定皇太子的事而影响到君主的圣明资质。
B.开封府尹被吴奎弹劾后就被外调到越州,皇帝也想知道有关举报信息的来源,却被吴奎拒绝了,理由就是如果查到报信人的名字恐怕再没有人敢提供举报信息了。
C.吴奎博览群书,通过科考担任了大理寺丞,并在庆历年间御前侍卫兵变时,向仁宗皇帝上书解读了引起兵变的天气征兆,皇帝对此深信不疑,也非常器重他。
D.虽然经过司马光的劝谏,吴奎没有立刻被皇帝外调到青州,可最终还是出任青州。第二年去世,追授兵部尚书。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
(2)居三月,治声赫然。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

请选出对“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像这样劳苦却又功高,(您)没有被封侯奖赏,就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掉有功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继者罢了。
B.刘邦像这样劳苦而且功高,(您)没有给他封侯奖赏,却听信了详细的言论,要杀掉有功的人,这是继续走亡秦的老路罢了。
C.刘邦像这样劳苦而且功高,(您)没有给他封侯奖赏,却听信小人的谗言,要诛杀有功的人,这是继续使秦灭亡罢了。
D.刘邦像这样劳苦而且功高,(您)没有给他封侯奖赏,却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掉有功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继者罢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