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训蒙大意示教读注刘伯颂等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 ,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教读,社学的教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诱:引诱 |
B.乐嬉游而惮拘检惮:害怕 |
C.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渐:接近 |
D.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肆:放纵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B.①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C.①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D.①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
B.在王阳明看来,把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并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 |
C.王阳明主张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
D.王阳明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存在的违背规律、多施惩罚等错误做法,认为那样做会导致学生厌学以致学业难成。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
(2)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王后将相,宁有种乎?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 | B.时不我待 |
C.客有吹洞箫者 |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下面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D.而齐人勿附于秦 |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今京不度,非制也(制:名词活用为动词,控制) |
B.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
C.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
D.庄公寤生,惊姜氏(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 |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晞一营大噪,尽甲(甲:名词作动词,披上铠甲) |
B.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裂:使……裂开) |
C.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
D.奈何欲以乱败郭氏(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败、败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