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U=6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Ω。我们在图中的M、N之间接入不同的待测电阻和小灯泡。进行了下列实验探究。请完成下列填空
(1)利用该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仅将M、N之间的电阻由10Ω替换成5Ω,闭合开关S,电流表示数将 (选填“增大”或“减小”),要使电压表示数不变,应将滑片向 (选填“a”或“b”)端滑动到一定位置。
(2)若在M、N之间接入额定电压为3.6V的小灯泡L,调节滑片P使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为 A,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现在的位置不动,将灯泡L换成看不清标识的电阻箱,只调节电阻箱,将电压表的示数调为3.6V时,此时电阻箱接入电路的阻值为 Ω。
(3)为探究串联电路总电阻的阻值与各串联电阻的阻值之间的关系,他们将5Ω和10Ω的定值电阻串联后接入M、N之间,滑动滑片P,读得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如下:当U1=2.92V时,I1=0.20A,当U2=4.44V,I2=0.30A,分析两组数据可得到两点组串联后总电阻阻值的测量值是 Ω。
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探索过程。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根据生活经验和事物表象得出的错误观点被人们沿用了近2000年。
(2)我们曾追随着物理学家的足迹,设计过如图所示的“斜面”实验: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水平面运动时,竖直方向上受到的_______力和___________力相平衡,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
(3)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___________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4)减小图中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_,小车运动的越____。
(5)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________运动。
小刚同学要挑选一块焦距小于6cm的凸透镜。他用实验对甲、乙、丙三块凸透镜进行测量,保持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为12cm不变,实验结果记录于表格中。则可判断,_______凸透镜是小刚所需要的。(选填“甲”、“乙”或“丙”)
眼睛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的。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10cm.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 从眼的光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叫视角.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就越清楚.
阅读上文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 人眼所看到的像是____的 _像,眼睛与照相机不同之处是
(2)正常眼睛观察物体的最佳距离为。
(3) 某人视力正常,当他用平面镜仔细观察自己的脸部时,应当把镜子拿到离眼睛_________处最为合适.
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华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起来,然后把点燃的蜡烛和光屏分别放置在透镜的两侧,但他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出烛焰的像。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请写出两个)
(1)(2)
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 _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