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利用的器材有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和小车,如图所示.
(l)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开始下滑,使小车每次进入水平部分时          大小相等.
(2)下面是记录实验情况的表格,请将其中(a)、(b)两项内容补充完整,

实验序号
水平部分材料
(a)      
(b)      

 
 
 

 
 
 

 
 
 

(3)牛顿第一定律是由此实验直接得来的吗?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牛顿第一定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很多同学都喜欢玩橡皮泥,是因为橡皮泥容易捏成各种形状,小萍和小琴想知道橡皮泥的密度到底有多大,她们决定去实验室测一下.实验室老师给她们提供了以下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量杯、水等.
(1)小萍的方案:利用天平和量筒来测量橡皮泥的密度
实验原理:
主要实验步骤:
①用已调好的天平测出一块大小合适的橡皮泥的质量m(如图甲所示);
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0=18cm3
③将橡皮泥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水面所对应的刻度V;(如图乙所示)
④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V;
⑤算出橡皮泥的密度ρ.
请将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橡皮泥的质量
m/g
水的体积
V0/cm3
橡皮泥和水的总体积V1/cm3
橡皮泥的体积
V/cm3
橡皮泥的密度
ρ/g•cm﹣3

18



(2)小琴认为:不用天平,只用量杯(如图丙)和水也可以测出橡皮泥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适量水倒入量杯.读出水的体积为v2
②将橡皮泥捏成船形,放入量杯,使其漂浮在水面,读出水面所对应的刻度为V3,计算橡皮泥的质量m=;(水的密度用表示)
③取出橡皮泥.将它捏成实心体.放入量杯.使它沉人水中.读出水面所对应的刻度为v4.算出橡皮泥的体积V;
④计算橡皮泥的密度.
(3)请你仔细观察图中的量筒和量杯,发现了什么?.由此判断,谁的测量结果误差更大些?

(1)小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①实验室常用温度汁是利用液体的性质制成的,小华某一时刻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该温度值为℃.
②该实验应选用(“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
③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华应选用(“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2)为了司乘人员的安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为此汽车上安装了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如图甲所示是它的部分电路.司机坐上座位.相当于闭合开关s.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当司机坐上座位.如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不亮.发出提醒.根据以上要求:
①请把指示灯L和开关S1接入电路图甲中的A、B两点间.
②根据完成的电路图,在图乙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实物连线(指示灯用小灯泡代替).

小军通过观察发现,电风扇通电后,它的转速是由慢逐渐变快的。他想: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电风扇的电流时怎样变化的呢?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小军找来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其中玩具电风扇的铭牌上标有 “1.5V 0.42W”的字样。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小军实验的实物图电路连接起来。
(2)小军连好实验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情况。发现电风扇通电后转速由慢逐渐变快时, 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情况与电阻通电后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情况差不多。他推测:会不会是因为过程短暂,导致了从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判断不出电流实际变化的情况呢?
小民认为用小灯泡替换电流表会大大改善实验的效果。于是,小军和小民将电流表换成 了小灯泡,同时改用两节电池串联做电源, 重新进行了实验, 观察发现: 刚闭合开关时, 灯泡最亮,之后则逐渐变暗,最后稳定在一个较暗的亮度上。小军和小民的实验表明:“电风扇通电后,通过电风扇的电流变化情况是 。 ”
(3)比较这两次实验,你认为在实验中用电流表和小灯泡来显示电流各有什么好处?在 以后的实验中如果需要,你会怎样选择?

大家知道,接触的两个物体相互挤压,就会产生压强。小丽和小梅想:把一些水倒进容 器里,由于水具有流动性,在重力作用下水的不同部分之间也会相互挤压,那么,液体内部是否也会产生压强呢?针对这一问题,她们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小丽的猜想:液体可能会产生向下的压强。
小梅的猜想:液体可能会产生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1)请你写出一个支持小梅猜想的生活事例:
(2)小丽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利用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橡皮膜和水作了如图甲所 示的实验。实验表明:液体会产生向下的压强。
小梅说: “再有一盆水,我直接使用你的装置就能验证液体会产生向上的压强。 ”小梅的做法是:将玻璃管中的水倒掉,把玻璃管 (选填“开口”或“带橡 皮膜” )的一端竖直向下插入水盆中。她观察到的现象是:
(3)小丽说“不用橡皮膜我也能验证液体会产生向上的压强。 ”于是,小丽快速取下橡 皮膜, 将一张薄卡片放在玻璃管的下面并把玻璃管插入水中,看到薄卡片被水向上压在 玻璃管口而不掉落,如图乙所示。
小梅却说:“你的这个实验虽然能够表明水对薄卡片产生了向上的压强,但不如我的实验好。 ” 小梅这样说的理由是:
(4)经过讨论她们发现,其实用一盆水和一个透明塑料瓶,稍加处理就能验证他们的全部猜想。她们的做法是:

小明同学利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

(1)小明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因为这样
(2)实验时,小明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甲,还要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支未点燃的蜡 烛乙。对这两支蜡烛的要求是
(3)小明在寻找蜡烛甲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蜡烛 (选填“甲”或 “乙” )的一侧观察。
(4)如果小明在寻找蜡烛甲的像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桌面移动蜡烛乙,都不能使它与蜡烛甲的像重合,可能的原因是
(5)在玻璃板的同一侧,小明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甲的两个像.形成两个像的原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