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汉代谚语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唐)孟郊《织妇词》
材料二 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纸画,花果铺席……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果去闹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概要说明宋朝东京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计量史学是指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史学研究方法,区别于传统史学的定性分析的方法。计量史学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欧美各国,后来又波及了整个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经济统计表

时间
农渔
工矿业
商业运输
房租
万镑
%
万镑
%
万镑
%
万镑
%
1801年
7550
32.5
5430
23.4
4050
17.5
1220
5.3
1811年
10750
35.7
6250
20.8
5010
16.6
1720
5.7
1821年
7600
26.1
9300
31.9
4640
15.9
1790
6.2
1831年
7950
23.4
11710
34.4
5900
17.4
2200
6.5
1801年
7550
32.5
5430
23.4
4050
17.5
1220
5.3


——根据(英)查尔斯《技术史》绘制
材料二:1966—1976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统计图

图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绘制图二:根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882)绘制
材料三:计量史学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它可以更加直观的反映历史现象,但是计量史学并不能以了解整个历史学的研究而自命……它的操作方法限制了研究领域,单凭计量证据几乎肯定不会提供一个全面的答案,但是他很可以提供一个部分的答案,而把这部分的答案视若无睹地丢掉,既是浪费也是不负责任。
——弗拉德《计量史学方法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国民生产中的现象。并指出现象背后的原因。
(2)关于我国工农业生产的状况,材料二中的哪幅图片更为真实?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角度评价计量史学。

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以下两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成员的老照片。请结合所知识,判断材料中的照片最早可能出现的时期,并分析照片所反映的服饰变化的历史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代有人说: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
材料二毛泽东说“我是赞成秦始皇的”,“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汉代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 从材料二看,毛泽东“赞成秦始皇"的两个主要理由是什么?结合史实说说你的理解。
(2)你怎样看上述对秦始皇评价的两种观点?

(16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托克维尔(法国)《旧制度与大革命》
“假若十八世纪的君主们能够致力于渐进性的改革环境,为了进步性的提高而做有益的进步性的调节,那他们的臣民就不会被迫通过流血和暴力去寻找轻率和破坏性的革新。”
——杰斐逊(美国)
材料二第三章,“着火的房子”:1787年春天……第五章 领头羊弗吉尼亚:5月25日~6月1日……第七章,人类的五分之三:6月11日……第十章,小州的胜利:7月11日~17日……第十九章,瑕不掩瑜:9月8日~17日。
——斯图沃特(美国)《1787年之夏:缔造美国宪法的人们》目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托克维尔和杰斐逊共同的观点,以英、法两国历史为例分析这种观点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第十章、第十九章目录的核心含义。

(16分)【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十九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生存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材料二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认为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态度如何?据材料一概括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试对此阐明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