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 ( ) (2)不蔓不枝 ( )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
C.水陆草木之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
.阅读《木兰诗》片段,回答问题。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情景。
(2)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10分)
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文言文阅读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神弗福也()(4)小惠未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逐之广故数言欲亡 |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C.再而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D.可以一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4、曹刿认为追击的时机是。(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下列各句。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
⑵、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方仲永由神 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语句)
答:①、“”②、“”
③、“”你从方仲永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答:
孺子可教
良尝闲①,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②,有一老父,衣褐③,至良所,直④堕其履圯下,顾⑤谓良曰:“孺子⑥,下取履!”良愕然,欲殴⑦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⑧!”良业⑨为取履,因长跪⑩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⑾大惊,随目之⑿。父去里所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⒁,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⒂,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⒃,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遂去,无言他,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⒄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注释】①良尝闲:良指张良。后成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主要谋臣。闲:空闲。②下邳圯上:下坯:地名,在今江苏省邳县南;圯:桥。③衣褐:穿着粗布短衣,这是古代贫贱人的穿着。④直:故意。⑤顾:看。⑥孺子:小家伙。这是不礼貌的称呼。⑦殴:打。⑧履我:把鞋给我穿上。履:作动词。⑨业:已经。⑩长跪:挺身跪着。⑾殊:很。⑿目之:看着他。目,作动词。⒀里所:“所”即“许”。一里左右。⒁平明:天亮。⒂有顷:不多一会儿。⒃一编书:一册书。⒄《太公兵法》:相传为姜太公所作的兵书。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读 此 则 为 王 者 师 矣。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顾谓良曰()②与老人期()翻译句子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老者为什么说张良“孺子可教矣”?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老者故意两次让张良无功而返,其用意是什么?
阅读本文后,你从张良身上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