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媵人持沃灌   (         )    (2)邴原少  (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我们可以从甲文和乙文中分别学到什么?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五)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从本文中找出一个通假字。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2)不治将益深(  )
(3)桓侯故使人问(  )  (4)使人索扁鹊(  )
、用文中原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桓侯不愿让扁鹊治病的原因是
(2)、从文中“疾在腠理”、“”、“ ”、“病在骨髓”可知桓侯的病越来越严重。
、翻译下面句子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四)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1)宾客意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天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袖出臂,两战战,几欲先
、解释画线加粗词的意思。
虽:___________指:___________名: ___________
奋:__________股:走:_____________
、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之”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 B蜀之鄙有二僧
C.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D.于厅事之东北角
、翻译文中画线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段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请找出第二段中属于侧面描写的一句。在文中用波浪线标出。

阅读沈复的《童趣》与《闲情记趣》,完成后面的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闲情记趣》
.解释加点的词语。
(1)项为之强(2)方出神
(3)觅螳螂蝉蝶之属(4)见者无不称绝
.选出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A.故时有物外之趣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
B.果如鹤唳云端如其法行之
C.以丛草为林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
D.拔山倒树而来而画中有草虫一法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
.关于两篇文章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察秋毫”这个成语在《童趣》中的意思是形容作者视力好。
B.《童趣》一文采用生动的描写方法,写出作者儿时的几件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
C.《闲情记趣》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的妻子向他介绍画中的草虫技法,作者欣然模仿这种方法作画。
D.《闲情记趣》记叙了作者和妻子装饰瓶花之事,表现了夫妻之间伉俪情深和自得其乐的家庭生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戴震难师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
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
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
C.曰:“几二千年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
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

比较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分)

A.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D.无案牍之劳形

.根据你对文段的理解,完成下列各小题。(2分)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的作用是:
.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2分)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