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②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
[注]①错:通“措”,放置 ;②枉:不正直、邪恶。③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注释】①知(zhì):同“智”。②务:从事,致力于。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
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
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上“仁”了。

(2) 《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3分)
答:

阅读下面《论语》3个选段,回答问题。
(1)、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韶》:舜时古乐曲名。《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倩:音qiàn,笑得好看。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素:白底。商:子夏名商。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乐舞不单是娱乐问题,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应注意形式美和内容的善。
B.孔子说能够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
C.孔子认为:外表礼节仪式同内心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D.孔子认为:一个人质朴多了,就会像个粗俗品质低下的人,文采多了,就像个虚伪浮夸的人。

(2)简要分析,上面3段 “尽善尽美”、 “绘事后素” “文质彬彬”分别在文段中阐述各自怎样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金石录》后序(节选)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①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之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建炎夏五月,侯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余惊怛,念侯性素急,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盲。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呜呼!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注:侯,称丈夫赵明诚。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归赵氏:出嫁 B.亦复脱衣市易:交换
C.每朔望谒告出:农历初一 D.比至,果大服柴胡:接连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她和丈夫穷心尽力搜集、整理金石书画的是()
A.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
B.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
C.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
D.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2)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3)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庄辛说楚襄王
《战国策》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凶兆)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祅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揜(yǎn:流亡,困迫)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zōu车马)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
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也如同这样)。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啄鳝鲤,仰啮菱衡,奋其六翮(hé翅膀)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碆pó:石镞,即石制的箭头;卢,涂漆的黑弓),治其矰缴(zēngzhuó:矰,短矢。缴,系矢的生丝线),将加己乎百仞之上。被礛磻(jiān bō:锐利的石制箭头),引微缴,折清风而抎(抎:同“陨”,音yǔn,坠落)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之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bì宠幸的女子),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楚将名)方受命乎灵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ráng)侯(秦将魏冉名)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珪(楚国爵名)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老悖乎悖:违背
B.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卒:始终
C. 以其颈为招招:射击的目标
D. 饭封禄之粟饭;:动词,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以执珪而授之
B.王独不见夫蜻蛉乎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
C.臣诚见其必然者也奋其六翮而凌清风
D. 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
11.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都由对话完成,塑造了庄辛这一机智果敢、有胆有识、从容善辩的策士形象。
B. 庄辛针对楚襄王的淫逸侈靡、不顾国政直言进谏,指出襄王如此行径必遭杀身之祸,触怒襄王而被逐出了楚国。
C. 本文引譬设喻,由蜻蛉、黄雀、黄鹄至蔡灵侯,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物到人,最后指出襄王处境的危险,娓娓道来却步步紧逼,极具说服力。
D. 这篇作品通过庄辛对楚襄王的劝谏,说明一国之君必须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如果只图眼前享乐,丧失警惕,必将引起严重祸害。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庄辛用“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的事例有何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
(摘自《史记·管晏列传》)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语及之,即危言危言:危险的言论
B.晏子出,遭之涂涂:道路
C.其后夫自抑损抑损:谦卑,不自满
D.世有多之,是以不论论:论说
12.下列句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婴虽不仁,免子于厄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何子求绝之速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C.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限




D.

余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13.对下列各句中”其”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归,其妻请去称代前文的“御者”
B.今者妾观其出称代前文的“晏子”
C.其后夫自抑损称代前文的“御者之妻”
D.详哉其言之也称代前文的“《晏子春秋》”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奉事齐灵公等三位国君,他节俭力行,生活朴素;在朝中说危言,行危行,在诸侯中很有名气。
B.越石父被抓,晏子将他赎出来,越石父回来之后,不但没有表示感谢,还提出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大惊,又感到不理解。
C.晏子的驾车人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的指责,有了改变,晏子于是推荐他担任大夫。
D.司马迁推崇晏子,表示倘若晏子在世,非常乐意做他的驾车人,这既表现了他对晏子的无限敬仰,也包含着深沉的感慨。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