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4至18世纪的欧洲经历了一场社会巨变,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不断冲击着旧观念、旧制度……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是画家、雕塑家、数学家,还是一名哲学家……(他)以新奇的目光重新审视一切的勇气和热情,才能使人类精神从经院的暗室,冲向色彩缤纷的新天地……我们相信伟大的时代塑造了达芬奇,而达芬奇又成为那个时代一个不朽的标记。--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文艺复兴对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沿海地区的影响是航海……到了这个时候,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很快荷兰跟上来,英国跟上来,法国也跟了上来。--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达芬奇的一副绘画代表作品?他"新奇的目光"中蕴含着怎眼的时代精神?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行者"中发现美洲的代表人物?随着美洲的发现及后续的殖民扩张,给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什么条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新的政治制度"依据的主要法律文件是什么?依据该法律文件确立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化急剧加速的是哪个国家?促成该国城市化急剧加速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
(5)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推动欧洲社会巨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时期,青年学生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
——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中的先锋是谁?五四运动最终能够取得初步胜利的关键因素又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 “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与哪件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开始近代化的探索。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有何标志性的作用?图二所反映历史事件的结果又给当时中国仁人志士什么样的启示?
(3)材料二中“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陈独秀、李大钊等在新文化运动中为此举起了哪两面大旗?图四所示刊物又反映了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了什么新思想?
(4)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通过接连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挨打的历史。
材料二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
(1)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陈明同学依据材料按“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三个项目设计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何老师发现各项目均有一处知识错误,请你找出图中错误并加以改正。

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三: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近代中国屡遭屈辱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概括三例自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史实。
(4)面对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谈谈你的感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从手工工场制到工厂制的过程,使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主要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几倍、十倍的增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在1780年建立起第一个大型机械化的棉纺织厂,不久便成为一个主要的纺织中心,人口由1750年的18000人增加到1851年人口普查时的30万人,……大大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何成刚《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
材料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出自科学家与工程师之手,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在这里成为实实在在的论断。—梅朝荣《人类简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化急剧加速的是哪个国家?促成该国城市化急剧加速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时期的煤炭、石油产量呈现怎样相同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别指出带来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和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以下是《大国法则》的部分内容摘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解放:新的思想观念往往产生于社会发展之先并引导社会转型;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1)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于哪个国家?
制度创新:国与国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国家制度的竞争,政治制度上的改革或者创新对于国家的兴盛有着重要作用。
(2)请写出17—19世纪英美两个国家为实现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而进行的革命各一例。
民主法制: 民主、自由、平等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
(3)以世界近代史上的美、法两国为例,分别写出反映上述思想的法律文献各一例。
领袖引航:每当一位杰出领袖的政治生涯开始或结束时,人们的生活往往就起了变化,历史的进程也可能会随之发生变化。
(4)18世纪的北美面临着艰难抉择,请写出当时的这位“引路人”。
历史启示:世界大国的版图变化没有结束也不可能结束,但世界大国的价值是恒久永存的。
(5)纵观大国的发展历程,依据你所学的世界近代史第一二主题,归纳推动欧洲社会巨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这对当今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