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有人认为: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要赞扬文天祥的抗元饿?这不是有些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 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材料三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表

1980年粮食产量
1981年粮食产量
1982年粮食产量
5.02亿千克
6.07亿千克
7.15亿千克

材料四 2015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指的就是三农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哪项运动?该运动有什么重大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曾有过哪些重大失误?
(3)材料三中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实行了什么改革?
(4)材料四充分体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请就“三农”问题提出一条建议。

从某种意义上说,—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历代君王的集权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秦朝行政管理系统示意图。

材料二汉初,在实行秦朝制度的同时,分封了一些王国。诸侯王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材料三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 (朱元璋) 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
……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材料四故宫导游解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在地方采取什么措施? (1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来消除汉初分封诸侯王带来的不利影响的? (1分)
(3)料三中朱元璋进行的“重大改组”是指什么? (1分)
(4)四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 (1分)
(5)将以上四个问题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制成一个时间轴,并给它拟—个恰当的标题。(2分)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因而深深烙下了时代的印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科举制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它促使一些读书人平时注意加强对古诗、律诗、词赋、散文、小说的写作训练,认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唐玄宗时,诗赋定为科举的必考项目。唐诗名家辈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近五万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观。科举考试还专设“书学”一科,以书取士,使朝野上下莫不笃重书法,趋之若鹜。贞观、开元之治,经济繁荣,国威远扬,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更把书法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唐代书法成就以楷书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极大。唐代书法家更是不计其数。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讲义》
材料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材料三《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如岳飞《满江红》名句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还有更荒谬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人道寄奴曾往”,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因为用小名称呼帝王,做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馆臣看到就感到别扭。
——《百家讲坛》历史频道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诗繁荣的原因。(1分) 结合所学,举一例说明材料一中的“唐代书法家更是不计其数”。(1分)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什么文学形式? (1分),请指出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1分)
(3材料三中,编撰《四库全书》时对古籍篡改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什么政策? (1分) 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1分)

我国古代在和平交往观念的影响下,足迹遍及亚欧及非洲的一些国家,给世界文明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这条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古代亚欧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等连接起来,被认为是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在这条昔日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遍布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宋代海上商贸之路

材料三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中国水运报》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所提的“交通大动脉”在历史上的特定称谓以及为开通“这条路”做出杰出贡献的冒险家的名字,并依据材料一,概括这条“交通大动脉”的历史地位。(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为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所设立的机构名称。(1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1分)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说说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松花江上》歌词
材料二 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1937年7月7日,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的序幕。
——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中国人民经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浴血奋战,并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配合,在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之后(总共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一千亿美元……),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摘自人教网
(1)材料一表现了东北人民在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哪一事件后的悲痛与愤懑?
(2)材料二中“揭开了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的序幕”的是哪一事件?列举抗日战争中给你印象深刻的战役(一例)。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