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文】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文】魏钟繇①,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②,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③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④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⑤,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⑥,最妙者八分⑦。
(选自羊欣《笔阵图》)
注释:①钟繇(yóu):三国魏大臣,书法家。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②刘胜:行书首创者。抱犊山:山名,在河南境内。③魏太祖:曹操。邯郸淳:魏文学家。韦诞:魏书法家。④蔡伯喈(jiē):东汉人,工书画。⑤被穿过表:被子被手画穿了。⑥三色书:楷书、行书、草书。⑦八分:汉字书体名。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礼愈至( ) (2)如厕终日忘归 ( )
(3)诞惜不与( ) (4)皆书象之 ( )选出下列各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太祖以五灵丹救之
A.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活板》 | B.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
C.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 | D.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
翻译下列句子。(6分,每题2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宋濂和钟繇身上有何共同之处。
齐欲伐魏。淳于髡(kūn)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qūn)者,
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
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天下之疾犬也()(2)犬兔俱罢()(3)谢将休士也()用“/”标示文中画线的句子需要加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
B.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
C.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
D.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
为什么淳于髡能说服齐王中止出兵?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其境过清/水尤清洌 | B.不可久居/居无定所 |
C.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 | D.乃记之而去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
翻译句子。(3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4分)
附加题
齐有甄彬者,有器业①。尝以一束苎②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③钱,时遽未之录。尔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酬,往复十余,彬毅然不受。
彬后为郫④令,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之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选自北宋《太平广记》)
【注释】①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度量。②苎:zhù,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质:抵押借货。④郫:pí,地名,今四川成都西郊郫县。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尝以一束苎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
②以手巾裹之()
③辄以金之半酬()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后 赎 苎 于 束 中 得 金 五 两 以 手 巾 裹 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从文中你看到甄彬是一个怎样的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 B.寻病终/寻向所志 |
C.忘路之远近/水路草木之花 | D.复前行/不复出焉 |
作者从三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一是行动口口口口;二是衣着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三是精神状态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根据原文填空)(3分)
翻译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采取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语言质朴,清新自然。 |
B.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伏笔。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设下伏笔。 |
C.在桃花源出现前,作者描写桃花林的美景,作用是暗示将有“奇境”出现,为下文写桃花源的隐蔽幽深和美好做铺垫。 |
D.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 |
物破自有时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盖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爱。乃开燕③,召漕使显官,特设一桌,覆以恿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厚重如此。
【注释】①知北都:在北都做知州。②中外亲:中表亲。③开燕:开设宴席。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云耕者入冢而得()(2)乃开燕()(3)玉盏俱碎()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呢? |
“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