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
B.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解释下列加点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名之者谁(3)云归而岩穴暝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第三段描绘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 、众宾欢、 。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写与众人游宴之乐。 |
B.短文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
C.“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
D.“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小题。
刘崧,字子高,泰和人。旧名楚。家贫力学,寒无垆火,手皲裂而钞①录不辍。崧幼博学,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共居一茆②屋,有田五十亩。及贵③,无所增益。十年一布被,鼠伤,始易之,仍葺④以衣其子。居官未尝以家累⑤自随。之任北平,携一童往,至则遣还。晡⑥时吏退,孤灯读书,往往达旦。善为诗,豫章人宗之为《西江派》云。(选自《明史·刘崧传》)
【注释】①钞:通“抄”。②茆(máo):通“茅”。③贵:指地位高,也指做官。④葺:修。⑤家累:家属。⑥晡(bū):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手皲裂而钞录不辍
A.手/皲裂而钞录不辍 |
B.手皲裂/而钞录不辍 |
C.手皲裂而/钞录不辍 |
D.手皲裂而钞录/不辍 |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1)易()(2)旦()本文重点写了刘崧为官后的哪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联系全文,归纳刘崧的性格品行。
阅读《活板》片段,完成小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选自《》,作者。印刷术与、、火药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1)蜡和纸灰()(2)更互用之()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薄如钱唇:(2)不以木为之者:
(3)以纸帖之:(4)有奇字素无备者:翻译下列句子。
(1)火烧令坚:
(2)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的“活”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根据文段内容简要回答。
说说“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的原因是什么。
用“燔土”做字印的优点有哪些?(可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日:"欲速则不达。"孟子日:"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日:"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芒芒:疲倦。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3.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②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
4. |
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
文言文阅读。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 |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C.策之不以其道 |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客谢之谢:②监试者异之异:
③窃为郡内忧之窃:④以病去去:翻译下列句子。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鲁恭为中牢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其人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⑤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今蝗不犯境,一异也;爱及鸟兽,二异也;童有仁心,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牢: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⑤雉(zhì):野鸡。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阴使人往视之()②欲察君之政也()鲁恭任中牢令时,上司袁安“使人往视之”,官差此行目的何在?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选文结尾处,官差认为“久留徒扰贤者”,决定“速反”,其原因是什么?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