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然后回答问题:
(1)根据上述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图序 |
典型人物 |
主要事件 |
重要文献 |
图1 |
① |
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 |
② 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
图2 |
林肯 |
③ |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使北方获得了雄厚的兵源,从而扭转了战局 |
图3 |
罗斯福 |
实施了罗斯福新政 |
④ 的颁布,加强了国家对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是新政的中心措施 |
(2)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谈谈美国发展道路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品中考网
国别 |
人物 |
内容 |
结果 |
唐→A |
玄奘 |
西行取经 |
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 |
唐→日本 |
B |
6次东渡 |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
材料二他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
——节选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材料三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中A、B两处的填空。
(2)材料二中的“他”是指谁?他的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是什么政策导致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说说,从唐朝到清朝中国的对外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创造了优秀的中华文明。以此为主题,七(1)班同学进行了一些资料收集,以下是成果展示。
图片资料
文字资料
资料一当时的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融合,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到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资料二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连接青海省,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边境线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长近4000公里。西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地区。
请回答:
(1)根据图片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成公主入藏这一事件发生在什么朝代?
(2)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蒙古族南下侵扰,根据图片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长城的东起点是哪里?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文字资料一中的“当时”应该是什么朝代?“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哪一少数民族?
(4)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一个措施。
(5)针对“藏独”、“疆独”等民族分裂势力分裂祖国的行径,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唐朝中央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回答,元朝为了控制辽阔的疆域,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建立这一制度的元朝皇帝是谁?
(3)材料三中故宫导游所说的“偏房”是清朝的什么机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请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何时召开的?这次会议作出的伟大决策是什么?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写出我国1980年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
(3)谁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是什么?
(4)中共十五大,什么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某县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年份 |
雇农 |
贫农 |
中农 |
富农 |
新富农 |
地主 |
其他 |
1950年 |
83 |
197 |
116 |
18 |
0 |
27 |
2 |
1953年 |
3 |
74 |
355 |
0 |
4 |
0 |
7 |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材料三:1958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标题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谷子跃过万斤》;《寿张北台社亩产10546斤》;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有如下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纪录》。
材料四:1958年10月,某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谈论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五:“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请回答:
(1)导致材料一表中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实施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请你分析我国当时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五反映了我国哪一农村政策的尝试?材料中的“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出现在当时安徽省的哪个地方?
(5)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