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产生于农业社会,人们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强调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寻重自然,保护耕地,“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才能做到“五谷实,草木关多,六畜落息,国富兵强” (《管子》)。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人工施肥法和轮作制,来解决因土地持续耕作、利用强度过大而造成的土地肥力降低问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对农产品需求压力,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由此导致了耕地重金属、滴滴涕、多环芳烃等污染问题,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和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友好型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度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l)结合材料一,从“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角度分析,在发展生态友好型社会中如何发挥“天人合一”传统思想的作用。(12 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分析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依据。( 12 分)
2014年10月10日,以“中国与欧洲相遇”为主题的中欧论坛汉堡峰会在德国汉堡举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10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中欧论坛峰会主旨演讲中指出,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有开放的信念、合作的信念,就能跨越山川海洋的重重阻隔,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宽广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中国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欧盟是最大的发达经济体,“最大”与“最大”交融、一切都有可能。中欧建交以来,双方贸易增长了230多倍;中欧应共同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希望欧方对中国企业赴欧投资提供更加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希望双方应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鼓励文化产业和产品服务领域的合作。
材料二:李克强总理在《树立互利共赢的新标杆》的演讲中指出,欧洲关注中国,中国也关注欧洲。近40年的中欧关系,双方的政治互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共同利益的纽带使双边关系充满吸引力和扩展力,欧洲作为十分重要的战略一极,对维护世界和平有着特殊的贡献;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也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周边环境。希望各国携手共进,相互尊重,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应如何进一步加强中欧合作,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2)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关系》的知识说明,中欧双方为什么能达到“政治”上的高度互信?
材料一:2014年8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新措施,再取消下放87项审批事项;将90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取消19个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同时,再取消一批部门和行业协会自行设置、法律法规依据不足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政府简政放权不断迈出新步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发挥积极作用,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的成效显现。
材料二:2014年10月20日,党史上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将有利于“把权力关进笼子”;而通过简政放权,制度透明,也有利于将人民的“权利放出笼子”。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简政放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政府和公民角度,分析为什么既要“把权力关进笼子”还要“把权利放出笼子”?
材料一:图表:2008~2013年我国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情况
材料二: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199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把握大势,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扩大居民消费要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1)材料一中的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影响消费水平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2014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建国65周年国庆招待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回答,为什么要“以百姓心为心”,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丽、民主、幸福、平安的“中国梦”,并且各地各级组织都在努力打造和践行“中国梦”。
材料一:浙江省某村通过建设文化礼堂的形式为“我心中的美丽中国梦”建设找到了新思路。该文化礼堂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设置了“村史廊”、“民风廊”、“成就廊”、“书法廊”、“武术廊”。在“民风廊”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本村的道德模范。这些道德模范都是经过村民提议、村委会按村规要求审议、村民代表表决以及公示的流程推选出来的,他们代表了村民心目中真正的 “最美”。道德模范的评选既传承了文化,又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了乡风文明。
材料二:2014年6月8日,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华中师大社会学院副教授张大维作为执行主编编撰的《追梦的青春最美丽——青年与“中国梦”湖北调查》。调查显示青年最为关注的重大事项主要有:在就业和创业上,青年人最缺乏“第一桶金”,45.7%的青年希望政府部门完善就业政策,设立各类青年创业扶持基金,使各界青年均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在廉政建设上,希望政府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严厉打击犯罪分子;在教育上,青年人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受最好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在居住条件上,最难容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材料三:2014年6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本次对这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法律的修改,主要集中在“理顺机制,用法律终结‘分段管理’”、“启用重典,罚款额度大幅提高”、“填补空白,网购等监管盲区将弥补”等多个方面。因此有专家表示,食品安全是靠信息公开、媒体扒粪、行政监管,以及法律为无辜者伸张正义而艰难获得的成果。企业的诚信是市场秩序逼出来的。
(1)结合材料一,运用“民主管理”的知识,谈谈你对该村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应如何履行其基本职能成就青年人的“中国梦”。
(3)结合材料三,请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市场秩序如何逼出企业的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