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
| B.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
|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
|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
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 B.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
|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
|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
|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
|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
|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科学家争分夺秒剖析猪流感
禽流感与非典型性肺炎残酷地提醒世界,暴发新流行性疾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现在,一种貌似更加普通的病毒是否会让世界再次接受考验?
国立澳大利亚大学教授、流行病学家保罗•凯利说,猪流感的致死率比禽流感低,但他也警告说,这种流感令人喜忧参半,因为它可帮助病毒加快传播速度。凯利说,禽流感仍能得到相对控制,因为禽流感很难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而猪流感的传染性极强。
猪流感病毒已在墨西哥导致成百上千的人病倒。这次的猪流感仍是一种神秘的传染病。但我们目前对它的了解也不少了:罕见的是,这种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拥有和禽流感、人类流感病毒相同的特征;新病毒能够在人际间传播;病毒在许多人身上只能引发与普通流感类似的一般症状。
这种病毒目前主要攻击年轻人和身体健康的人,但此类病毒的恶名在于其进化能力。世界卫生组织代理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26日说:“调查病毒致命性的工作只是刚刚起步。流感病毒的特性会发生变化——可以从温和变得更加致命,也可以从致命变得相对温和。”
专家们认为,目前的疫苗生产落后陈旧,但发明更新、更有效的技术尚需几年时间。英国莱斯特大学疫苗专家卡尔•尼科尔森说:“显然,如果这种病毒发展成大面积的疫情,在第一波疫情结束前,疫苗都无法研制出来。”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目前被称为“A/H1N1型病毒”的猪流感病毒具有北美猪种、欧亚猪种、鸟类和人类基因序列的特点。病毒表面的H蛋白(血凝素蛋白)原本只在猪之间传播,对人体免疫系统来说属于新事物——这就是流感传播的重要条件。
事先没人知道是否会暴发流行病,或者说流行病将如何暴发。病毒的流行取决于病毒的毒性、人们当前的免疫力水平,以及因过去身患季节性流感而产生的抗体是否对新病毒产生作用。
由于绝大多数人不会频繁接触猪,因此他们体内不会产生可以预防猪流感的免疫力。科学家担心假如人际间传染变得更迅速,目前的猪流感病毒就可能导致疾病大流行。
也有科学家警告说不要对猪流感反应过度。
用大规模接种疫苗来预防可能暴发的疫情,还是说这种对病毒的过度反应可能产生弊大于利的结果?公共卫生专家对此问题的看法依然存在分歧。布雷西说,对那些正在抗击当前猪流感疫情的公共卫生机构而言,其教训是“过度反应与重视不足都很危险”。作为以防万一的措施,美国有关机构正进行先期准备,希望研究出针对当前猪流感病毒的疫苗。
(选自2009年5月27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有删节)猪流感与禽流感有哪些异同?下面论述不当的一项是()
| A.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与禽流感和人类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特性大致相同。 |
| B.我们对禽流感比较熟悉和了解,具有对付禽流感的经验,而猪流感则是一种神秘的传染病,要对付它就很困难。 |
| C.猪流感病毒在许多人身上只会引发与普遍流感类似的一般症状,致死率比禽流感低。 |
| D.禽流感很难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因而能得到相对控制,而猪流感在人际间的传染性却很强。 |
为什么猪流感病毒的危害性很大?下面论述不当的一项是()
| A.猪流感病毒目前主要攻击年轻人和身体健康的人,老年人和身体衰弱的人反而不容易感染猪流感。 |
| B.猪流感病毒的危害性在于它的进化能力,它的特征可能会发生变化,既可以从温和变得更加致命,也可以从致命变得相对温和。 |
| C.猪流感表面的H蛋白原本只在猪之间传播,对人体免疫系统来说,猪流感就完全属于新事物,因此极易感染。 |
| D.绝大多数人不会频繁接触猪,因此人体不会产生预防猪流感的免疫力,如果人际间迅速传染,就会导致疾病大流行。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猪流感病毒看起来是一种更加普遍的病毒,所以同禽流感和非典型性肺炎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暴发新流行性疾病的危险依然存在。 |
| B.普通流感可以用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所以大规模接种疫苗完全能够预防可能暴发的疫情。 |
| C.由于猪流感病毒极容易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所以暴发猪流感比禽流感和非典型性肺炎更令人担忧。 |
| D.由于猪流感病毒的进化能力很强,所以目前的疫苗将无法阻止猪流感病毒在全球的蔓延。 |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凝
①那时在冀中乡村,我常在清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桔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在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
②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在城市的雾里,我再也看不见雾中的草垛、墙头,再也想不到雾散后大地会是怎样一派玲珑剔透。城市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了,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③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的前后左右只有不到一米远的清楚。一切杂乱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
④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原来雾不只染白了草垛、冻土,不只染湿了衣着肌肤,雾还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⑤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杂乱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你那被雾染着的发梢和围巾,你那由腹中升起的温暖的哈气。
⑥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不得不暂时忘掉脸上的怡人表情,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⑦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两条腿是僵硬和平衡的;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来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嘴里得叨念着“呛呛呛,七呛七……”;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衫,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最后我决定走个醉汉。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
⑧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近在咫尺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戛然而止。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如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从你的笑容里我看见了我,从我的笑容里我猜你也看见了你。刹那间你和我又同时消失在雾里。
⑨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⑩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 。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还在于它的毫无意义。
⑾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⑿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地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大雾其实会将你挟裹进来与它融为一体。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叠词的表达效果是
第⑥段中画线短语的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结合作者在雾中的感悟,简析《荷塘月色》中月夜下的荷塘对朱自清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留存工业文明的记忆
①19世纪60年代起,外商开设的工厂,主要集中于苏州河以北和黄埔江西岸。进入21世纪,这些老工厂虽然没落了,但苏州河畔的老厂房与仓库群落除了极少部分被损坏或改建外,大多数还得以保存。
②1990年,我住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交界口的一家宾馆,左可俯瞰尚未开发的浦东,右可欣赏浦西外滩那排上海地标性的万国建筑群。上海的历史告诉我,这江岸水畔的许多老工厂、老仓库是这座名城的历史记忆,它们都还在,保留也大都完整。在这座城市重新发展的时代,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应该告诉人们在发展与保存之间,如何找到更好的平衡点,保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
③对于环境与建筑的保护,我们一直局限在那些大家都认为有高度历史或文化价值的部分,而对于那些历史不算久远,或者根本就不被认为有特殊意义的环境与建筑,对于那些相对只是绿叶角色的城市建筑环境都非常漠视。我们虽然可以拆掉这些旧工业文明的老建筑,建造一大批摩天大楼,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下一代子孙就要开始批评我们曾经的鲁莽了,□我们要世代居住的这座城市已经失去了一段记忆,而那是上世纪中国城市最骄傲的工业文明具象的记忆。所以我认为应该保护她,尽可能留下她美丽或者被人认为不很美丽的有形的载体。
④我的行动是,选择租用其中一栋建于1933年中期的砖木结构老粮仓和一座1923年建成的美国通用电气老工厂,作为设计对象。
⑤老粮仓周围的环境杂乱不堪。门前是水果批发摊位。东边是垃圾码头,半开放的小厨房到处都是。我唯一想做的是一切还原,只有还原,把加建在上面的附属物一一剥离,才能显示她的美丽,显示原先建造时她的风采。
⑥具有储藏功能的老粮仓,原有的砖木结构空间是灰暗的。为了把它改造成建筑设计事务所,我们便大开天窗,引入自然光线,让空间变得明亮起来,再间隔成一个个非常个人化的空间,突出现代感,从而实现了一个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使用功能。为了防止破坏历史空间的原相,整个仓库里没有用一滴油漆,用来修复的建筑材料也都是从一些拆迁的地方买来的。今天,她果然美妙无比地站在了苏州河畔。
⑦对于这座老电厂,我决定采取原相封冻法,将珍贵和有趣的痕迹原样保留下来。我认为那是最好的设计,那是时间的设计,是历史的设计。这座老工厂,长200公尺,宽15.5公尺,高14公尺,其间没有任何柱子或间隔,末端直抵黄浦江岸。老电厂的附属码头,曾经是一座货轮可以直接开进来装卸货物的船坞式工场,次第建造的大大小小形态不同的建筑与空间,更是我们这些向来就喜欢变化求异的创意设计人的最爱。
⑧中国许多城市中的旧产业建筑面临着被拆的命运,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其实,那些产业建筑即便是结束了原有的功能寿命,它们的物质寿命依然长久。宽广、开阔、自由度高的空间,完全可以经得起使用功能的多次变更;有历史记忆的空间,因为差异会变得更加丰富且有趣味,也更能激发创造力。
⑨随着老粮仓改造的完成以及设计事务所的迁入,一批艺术家陆续来到苏州河畔,租下了大大小小的仓库,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据不完全统计,苏州河两岸有画家、建筑师、设计师、广告人、影像艺术家等工作室一百多个,聚集了一千多位艺术工作者。
⑩我一直希望优秀设计人才能聚集在一起,相互观摩,相互激励,打造出属于这座城市的创意产业文化;更希望保存好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记忆,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做不好,也将努力帮助下一代的年轻人做好它。第③段中“有形的载体”指的是 。
从全文看,第②段画线句中“更好的平衡点”是指什么?
作者希望一代代人努力保存好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记忆,你对此有和评价?
卖书
郭沫若
①我平生苦受了文学的纠缠,我弃它也不知道弃过多少次数了。我小的时候便喜欢读《楚辞》《庄子》《史记》唐诗,但在民国二年出省的时候,我便全盘把它们丢了。民国三年的正月我初到日本的时候,只带着一部《文选》,这是二年的年底在北京琉璃厂的旧书店买的了。走的时候本也想丢掉它,是我大哥劝我,终究没有把它丢掉。但我在日本的起初的一两年,它在我的笥里还没有取出过的呢。
②在日本住久了,文学的趣味不知不觉之间又抬起头来,我在高等学校快要毕业的时候,又收集了不少的中外的文学书籍了。
③那是民国七年的初夏,我从冈山的第六高等学校毕了业,以后是要进医科大学的了。我决心要专精于医学的研究,文学的书籍又不能不和它们断缘了。
④我起了决心,又先后把我贫弱的藏书送给了友人们,明天便是我永远离开冈山的时候了。剩着《庾子山全集》和《陶渊明全集》两书还在我的手里。这两部书我实在是不忍丢去,但我又不能不把它丢去。这两部书和科学的精神尤为不相投合的呢。那时候我因为手里没有多少钱,便想把这两位诗人拿去拍卖。我想日本人是比较尊重汉籍的,这两部书也比较珍奇,在书店里或者可以多卖些价钱。
⑤那是晚上,天在落雨。我打起一把雨伞向冈山市上走去。走到了一家书店,我进去问了一声。我说:“我有几本中国书……”
⑥话还没有说完,坐店的一位年青的日本人怀着两只手粗暴地反问着我:“你有几本中国书?怎么样?”
⑦我说:“想让给你。”
⑧“哼”,他从鼻孔里哼了一声,又把下颚向店外指了一下,“你去看看招牌罢,我不是买旧书的人!”说着把头一掉便顾自去做他的事情去了。
⑨我碰了这一个大钉,失悔得甚么似的,心里又是恼恨,这位书贾太不把人当人了,我就偶尔把招牌认错,也犯不着以这样傲慢的态度待我!我抱着书仍旧回我的寓所去。路从冈山图书馆经过的时候,我突然对于它生出无限的惜别意来。这儿是使我认识了Spinoza,Tagore,Kabir,Goethe,Heine,Nietzsche①诸人的地方。我的青年时代的一部分是埋葬在这儿的了。我便想把我肘下挟着的两部书寄付在这儿。我一起了决心,便把书抱进馆去。那时因为下雨,馆里看书的没有一个人。我向着一位馆员交涉,说我愿寄付两部书。馆员说馆长回去了,叫我明天再来。我觉得这是再好没有的,便把书交给了馆员,诿说明天再来,便各自走了。
⑩啊,我平生没有遇着过这样快心的事情。我把书寄付了之后,觉得心里非常的恬静,非常的轻灵,雨伞上滴落着的雨点声都带着音乐的谐调,赤足上蹴触着的行潦也觉得爽腻。啊,那爽腻的感觉!我想就是耶稣的脚上受着Magdalen用香油涂抹时的感觉,也不过是这样罢 ——这样的感觉,我到现在也还能记忆,但是已经隔了六年了。
⑾自从把书寄付后的第二天我便离去了冈山。我在那天不消说是没有往图书馆里去过。六年以来,我坐火车虽然前前后后地经过了冈山五六次,但都没有机会下车。在冈山的三年间的生活的回忆是时常在我脑中苏活着的;但我恐怕永没有重到那儿的希望了罢。
⑿啊,那儿有我和芳坞同过学的学校,那儿有我和晓芙同栖的小屋,那儿有我时常去登临的操山,那儿有我时常弄过舟的旭川,那儿有我每朝清晨上学每晚放学回家必然通过的清丽的后乐园,那儿有过一位最后送我上车的处女,这些都是使我永远不能忘怀的地方。但我现在最初想到的是我那庾子山和陶渊明集的两部书呀!我那两部书不知道果安然寄放在图书馆里没有?无名氏的寄付,未经馆长的过目,不知道究竟遭了登录没有?看那些的书籍的人,我怕近代的日本人中终竟少有罢?即使遭了登录,我想来定被置诸高阁,或者是被蠹蛀食了?啊,但是哟,我的庾子山!我的陶渊明!我的旧友们哟!你们莫要怨我抛撇!你们也莫要怨知音的寥落罢!我虽然把你们抛撇了,但我到了现在也还在镂心刻骨地思念你们。你们即使不遇知音,但假如在图书馆中健存,也比落在贪婪的书贾手中经过一道铜臭的烙印的,总还要幸福些罢?
⒀啊,我的庾子山!我的陶渊明!旧友们哟!现在已是夜深,也是正在下雨的时候,我寄居在这儿的山中,也和你们冷藏在图书馆里一样的呢。但我想起六年前和你们别离的那个幸福的晚上,我觉得我也算不曾虚度此生了,我现在还要希望什么呢?也还要希望什么呢?
⒁啊,我现在的身体比从前更加不好了,新添了三个儿子已渐渐长大了起来,生活的严威紧逼着我,我不知道能够看着他们长到几时?但我要把他们养大,送到社会上去做个好人,也是我生了他们的一番责任呢。我在今世假设没有重到冈山来看望你们的时候,我死后的遗言,定要叫我的儿子们来看望。你们的生命是比我长久的,我的骨化成灰,肉化成泥时,我的神魂是藉着你们永在。
[注]①依次为斯宾诺沙、泰戈尔、伽比尔(印度诗人)、歌德、海涅、尼采。“我寄居在这儿的山中,也和你们冷藏在图书馆里一样的呢”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在“藏”的前面加一“冷”字,请从字义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冷”是“冷落”(或答为“不热闹”“很少人过问”)的意思。那两本书被人抛撇在图书馆中,知音寥落,很少有人问津;作者离开繁华热闹的城市和旧友,寄居山中,感到冷清、落寞与遗憾。作者说“我平生苦受了文学的纠缠”,结合全文,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答:①我小时候便喜欢喜欢读《楚辞》《庄子》《史记》唐诗,但在民国二年出省的时候,我便全盘把它们丢了;②因为决心要专精于医学的研究,我迫不得已和文学书籍断缘;③在书店卖书时因碰钉子而失悔、恼恨,因此将书仍旧抱回寓所;④路过冈山图书馆时产生出无限的惜别意味;⑤为两部喜爱的书找到归宿之后,我的心里感到愉快、恬静、轻灵与爽腻;⑥将书寄付之后,又对他们刻骨铭心地思念。⑦书的生命比“我”的生命恒久,“我”的神魂是藉着你们永在。(以上7点,任答5点得满分。)试概括作者对《庾子山全集》《陶渊明全集》两部书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答:①不舍(不忍)——②快慰(快心、爽腻等)——③思念(担心、祝福等)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最后一段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两套书籍在这里已经提升为文学的象征。在这一段中作者表达出了对后代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希望,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对文学的挚爱和深情。(只答“不好”,没有陈述理由不给分)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2)简析本文的抒情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2003年,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名誉教授杰拉尔德·扎特曼在美国出版了一本书——《顾客是如何思考的》,2005年发行的该书日文版书名叫做《心脑营销术——顾客潜意识解析》。
②扎特曼任所长的哈佛大学经营学研究生部市场心脑研究所的目的在于利用最尖端的学术研究成果考察人的潜意识和消费行动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实用的营销手法。
③“心脑”这一概念来源于认知神经学,是以“人的心理就是脑的活动”这一脑科学的知见为前提的专业术语。英语为“mind/brain”,“心脑营销术”也就是吸收了最先进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营销手段。“心脑营销术”的关键在于将人脑中各个神经原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神经原群的复杂运动运用到营销战略上,通过“心-脑-身体一社会”的互动关系来操纵顾客的消费心理。这种营销手段和以往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营销方法完全不同,它编制出了一整套操纵人心的技术。而这种“心脑营销术”的基本手法和思维方式正反映了二十一世纪“心脑控制社会”的现实。
④扎特曼所开发的扎特曼隐喻诱导法(Zaltman 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ZMET)是一种通过印象和隐喻来调查消费者潜意识的方法,已经有了多项成功经验。
⑤扎特曼最重视的不是人的有意识的思考,而是无意识的思考。因为据了解,人的认知和认识的95%隐藏在心灵深处,这部分也就是没有被意识到的领域,而能够意识到的仅占5%(事实上,一秒钟之内从全身传到大脑的信息量多达数百万比特,但能够浮上意识表层的不过四十比特,仅占全部信息的0.001%)。扎特曼把人的认知和认识的领域分为两部分:95%的那部分叫做“认知性无意识”,5%的那部分叫做“高位意识”。“高位意识”是指“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的倾向”,扎特曼将其看做是“区分人与其他所有生物的特征”;而“高位意识”的下面就是占95%的广大的“认知性无意识”的领域。“高位意识”是人在掌握语言之后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反省”,也就是自我成立以后的思考。与此相对,“认知性无意识”是在掌握语言之前的各种知觉感觉经验的领域开始形成的,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使所有的经验都内在于它。无论在量还是在质上,人的意志决定与“认知性无意识”之间的关联都要比和“高位意识”之间的联系来得更紧密,所占的比重也更大。
⑥所以扎特曼特别重视隐喻。扎特曼称,隐喻能将消费者储藏在无意识里的隐形知识转换成能够被意识到的显性知识,所谓“ZMET调查”就是“以隐喻为核心的新的调查方法”。并且他所重视的隐喻是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那些惯用的语言表达,特别是和身体的知觉感觉相联系的表达。
⑦扎特曼也非常重视记忆问题。或许因为记忆的操作方法正是“心脑营销术”的核心。
——节选自小森阳一《“心脑营销术”的时代》(《读书》2007·3).下列关于“心脑营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脑营销术”是一种吸收了最先进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营销手段。 |
| B.“心脑营销术”的关键在于将人身上各个神经原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神经原群的复杂运动运用到营销战略上。 |
| C.心脑营销术通过“心-脑-身体一社会”的互动关系来操纵顾客的消费心理。 |
| D.心脑营销术和以往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营销方法完全不同,它编制出了一整套操纵人心的技术。 |
.下面不属于“扎特曼特别重视隐喻”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高位意识”被扎特曼看做是“区分人与其他所有生物的特征”。 |
| B.在人的认知和认识的领域里“认知性无意识”占了95%。 |
| C.“认知性无意识”是在掌握语言之前的各种知觉感觉经验的领域开始形成的,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使所有的经验都内在于它。 |
| D.隐喻能将消费者储藏在无意识里的隐形知识转换成能够被意识到的显性知识。 |
.下面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扎特曼任所长的哈佛大学经营学研究生部市场心脑研究所的目的在于利用最尖端的学术研究成果考察人的潜意识和消费行动之间的关系。 |
| B.扎特曼所开发的扎特曼隐喻诱导法利用了最尖端的学术研究成果,已取得了全面成功。 |
| C.扎特曼对人无意识思考的重视程度高于对人的有意识思考的重视。 |
| D.人能够意识到的5%的认识和认知正是区分人与其他所有生物的特征。 |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心脑营销术”概念的提出,是以“人的心理就是脑的活动”这一脑科学的知见为前提的。 |
| B.因为记忆的操作方法正是“心脑营销术”的核心,所以扎特曼也非常重视记忆问题。 |
| C.“心脑营销术”将使我们的消费行为变得更加理性。 |
| D.“心脑营销术”必然会造成未来“心脑控制社会”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