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①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②对于黄澄澄的稻谷而言,稻草在很多时候是长篇大作里的闲笔。在讲究生产进度的年代,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只有饱满的谷粒才能勾起农人对丰收的喜悦。
③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④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⑤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的大小农事。
⑥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⑦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温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⑧如今,生活愈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9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从全文看,稻草的“温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
文章的第③段描写收获场景的文字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
①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
②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在物质丰盈、生活愈愈精致的年代,怀念温软的稻草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分析。
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表现了怎样的“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旅人的心
鲁彦
母亲近来显然正深深地记念父亲,又加上年纪老了,所以一见到她的小孙儿吃牛奶,就对我说了又说:“正是这牌子,有一只老鹰!……你从前,也吃的这牛奶。你父亲真舍得,不晓得给你吃了多少,有一次竟带了一打来,用木箱子装着。那是比现在贵得多了。他的收入又比你现在的少……”
但是我自己所能记忆的我对于父亲的感情,却是从六七岁起。
父亲向来是出远门的。他每年只回家一次,每次约在家里住一个月。时期多在年底年初。每次回来总带了许多东西;肥皂,蜡烛,洋火……都够一年的吃用。此外还有专门给我的衣料,玩具,纸笔,书籍……
我平日最欢喜和姊姊吵架,什么事情都不能安静。但是父亲一进门,我就完全改变了,安静得仿佛天上的神到了我们家里。父亲从来不对我说半句埋怨话,他的态度是庄重的,但脸却是和气。他爱讲故事给我听,他所讲的多是他亲身的阅历,没有一个故事里不含着诚实,忠厚,勇敢,耐劳。他学过拳术,偶然也打拳给我看,但他接着就讲:学会了这一套不可露锋芒,只能在万不得已时用来保护自己。父亲虽然不是医生,但因为祖父是业医的,遗有许多医书,他一生就专门研究医学。他抄写了许多方子,配了许多药,赠送人家,常常叫我帮他的忙。
父亲一回来,我仿佛新生了一样:有事可做,也有学问可求。然而这时间是短促的。将近一个月,他慢慢开始整理他的行装,一样一样地和母亲商议着别后一年内的计划了。
到了远行的的时候了,父亲和平日一样,满脸笑容。他确信他这一年的事业将比往年更好。母亲和姊姊终于勉强地把眼泪忍住了,只有我大声啼哭着,牵着父亲的衣襟,跟到了大门外的埠头上。
其实我并没想到把父亲留在家里,我每次是只想跟父亲一道出门的。
父亲离家老是在夜里又冷又黑。想起来这旅途很觉可怕。那样的夜里,尤其是在河里,到处都潜着吃人的水鬼。一路所经过的两岸大部分极其荒凉,这里一个坟墓,那里一个棺材,连白天也少有行人。
但父亲却平静地走了,露着微笑。他不畏惧,也不感伤,他常说男子汉要胆大量宽,而男子汉的眼泪和珍珠一样宝贵。
十七岁那年的春天,我终于达到了我的志愿。父亲往江北去,他送我到上海。母亲这次伤心地哭了。但我没有被她的眼泪所感动。我很久以前听到可以出远门,就在焦急地等待着那日子。那一夜我几乎没有合眼,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快乐。
夜是美的。看见一幅黑布蒙在天空上,这里那里镶着亮晶晶的珍珠。两岸上缓慢地往后移动的高大的坟墓仿佛是保护我们的炮垒,平躺着的草扎的和砖盖的棺木就成了我们的埋伏的卫兵。树枝上的鸟巢里不时发出嘁嘁的拍翅声和细碎的鸟语,像在庆祝着我们的远行。河面一片白茫茫的光微微波动着,船像在柔软轻漾的绸子上滑了过去。清洌的水的气息,重浊的泥土的气息和复杂的草木的气息在河面上混合成了一种特殊的亲切的香气。
我们的船弯弯曲曲地前进着,父亲不时告诉着我这是什么桥,现在到了什么地方。
当我踏上埠头的时候,我发现太阳已在我的背后。完全是个美丽的早晨。埠头上忙碌着男女旅客,成群地往山坡上走了去。挑夫,轿夫,喊着,追赶着,跟随着,显得格外的紧张。第一次远离故乡,跋涉山水,去探问另一个憧憬着的世界,我的血在飞腾着,我坚定地相信我将有一个光明的伟大的未来。
但是暴风雨卷着我的旅程,我愈走愈远离了家乡。一直过了七八年,我才负着沉重的心,第一次重踏到生长我的土地。
父亲出门时是多么的安静,舒缓,快乐,有希望。他有十年二十年的计划,有安定的终身的职业。而我呢?紊乱,匆忙,忧郁,失望,今天管不着明天,没有一种安定的生活。
实际上,父亲一生是劳碌的,他独自负荷着家庭的重任,远离家乡一直到他七十岁为止。然而,他一生是快乐的。尽管天灾烧去了他亲手支起的小屋,尽管我这个做儿子的时时在毁损着他的产业,但他的心一直到临死的时候为止仍是十分平静的。他相信着自己,也相信着他的儿子。
(有删改)
[注]鲁彦(1901~1944),浙江镇海人,现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愤怒的乡村》,散文集《随踪琐记》等。作者为什么从母亲对父亲的回忆写起?试分析开头段的作用。
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试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本文题目是否可以换作“我的父亲”?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征信报告”可能让你摊上大事儿!
2015年元旦刚过,央行就放下“一家独大”的身段,批准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等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
很多人都模模糊糊地知道央行那里有一个记录每个人信用状况的系统。不过,日常生活似乎和它没什么关系,申请信用卡额度不需要调查征信记录,老百姓也不开公司。所以,很多人第一次对自己征信记录的深刻领悟,是办理个人房贷到了最后一步,到央行查征信记录,发现自己有信用卡逾期记录,结果房贷无法享受打折优惠。
央行开放个人征信业务后,滴滴打车的爽约记录、骗取保费时伪造的个人信息、网店贩卖假货的差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或将成为你的“污点”,严重影响今后生活。
较之国外已经发展近200年的信用市场,我国自1992年才开始建设的征信体系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个人征信服务市场也刚刚起步,可以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的上海资信公司。
良好的信用记录能帮助个人享受更低的利率优惠、更高的信贷额度。长期以来,人们很难从其他渠道获得个人信用认可。因此,很多人都因为偶然一次信用卡逾期吃了大亏——没有辅助数据,银行真不好对着孤零零的一个信用卡逾期记录判断他是不小心还是有意为之。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认为,衡量一个客户的信用状况,应根据方方面面的信息。但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信息大多集中于银行的信贷记录,对于个人其他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尚缺乏信用报告。
在美国,信用可以打分。FICO就是全球最著名的信用打分私企。大部分美国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分数,高于一定标准,申请信用卡、办贷款就会一路顺风;低于一定标准,相同的申请就可能困难重重,需要比分数高的人多提供一大堆材料。信用分则包含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购物出行、水电费甚至地铁逃票都会成为影响信用分的因素。看来,老外更守规矩,并不是因为他们个个道德崇高,而是整个信用环境都在鼓励大家守规矩。
互联网企业纷纷“抢滩”征信行业,为已被央行“垄断”多年的个人征信行业注入了新鲜元素,也带给人们更多期待。
“比起传统数据,互联网数据涉及的范围更广,种类更多。” 芝麻信用副总经理邓一鸣表示,“我们可以瞄准央行征信记录未能覆盖的群体,比如没有过借贷行为、没申请过信用卡的人,或者学生群体。这部分人没有征信记录,但可能是活跃的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行为轨迹,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信用等级,出具信用报告。”
互联网应用广阔,个人信用的应用场景也日趋丰富,将不仅限于金融领域,而是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督促人们将像鸟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信用记录。也许今后在相亲网站上,可以通过信用数据筛选伴侣,防止骗婚;租房时可以通过出具信用报告,顺利通过房东考察;求职时,也可以凭借信用报告获得单位的认可……
(《Vsta看天下》2015年第2期)下列有关“征信”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很多人第一次对自己征信记录的深刻领悟,是办理个人房贷到了最后一步,发现自己有信用卡逾期记录,结果房贷无法享受打折优惠。 |
B.央行开放个人征信业务后,滴滴打车记录、骗取保费的个人信息等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或将成为你的“污点”,严重影响今后生活。 |
C.我国自1992年才开始建设的征信体系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可以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的上海资信公司。 |
D.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信息大多集中于银行的信贷记录,对于个人其他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尚缺乏信用报告。 |
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都因为偶然一次信用卡逾期吃了大亏——没有辅助数据,银行真不好对着孤零零的一个信用卡逾期记录判断他是不小心还是有意为之。 |
B.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衡量一个客户的信用状况,应根据方方面面的信息。 |
C.大部分美国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分数,高于一定标准,申请信用卡、办贷款就会一路顺风;低于一定标准,相同的申请就无法进行。 |
D.互联网应用广阔,个人信用的应用场景也将不仅限于金融领域,而是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督促人们将像鸟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信用记录。 |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5年元旦后,央行批准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等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 |
B.美国人的信用分包含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水电费甚至地铁逃票都会成为影响信用分的因素。整个信用环境都在鼓励大家守规矩。 |
C.互联网企业纷纷“抢滩”征信行业,为已被央行“垄断”多年的个人征信行业注入了新鲜元素,也带给人们更多期待。 |
D.没有过借贷行为、没申请过信用卡的人,没有征信记录,但他们是活跃的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行为轨迹,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信用等级,出具信用报告。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中国艺术的审美思维不会倾向于过于理性的日神式的单纯静观,也不会倾向于非理性的狂热的酒神式的单纯体验,而是将两者加以统一平衡后的新的形态——月神式的悟性玩味。如果说,西方艺术在思维上体现了空间化倾向,其作品是静止的,可分析的,那么,中国艺术则体现了时间化倾向,其作品是动态的,线状的。
玩味作为中国独特的审美思维,它既不同于静观,也不同于体验,却又包含静观与体验于其中。钱穆有一段话很能说明这方面的不同。他说:“观西方剧,可使其心常在剧,观中国剧,可使其剧常在心。”把审美的对象放在自己心中去慢慢地、细细地咀嚼、品评、玩味,正是中国审美思维不同于西方之所在。所以,在“玩味”中,“味”是作品中的一种审美特质,同时又依存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玩”是审美者的审美活动及过程,它既不是对作品特质的被动地反映再现,也不是主体自我的表现,而是作品特质与审美者心灵的一种共振与契合,一种同游与全息。这种共振与同游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经过反复地把玩之后可以不断发生新的创造的。
中国人的“玩味”将西方人的分离了的“静观型”与“体验型”、“知觉型”与“运动型”、“旁观型”与“分享型”等两极连接统一融合起来。如果说,西方人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精神表现为分离对立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这两个极端,那么,中国人则把它们统一起来,或者说,取两者之中间点,形成一种新的审美思维──“玩味”思维。这种思维正好与中国艺术的“月神精神”相一致,所以用它来标示与西方“日神”、“酒神”迥不相同的审美思维亦特别合适:月亮有光,但不明亮;能分辨物体,但不清晰;皎洁迷朦的月色能使你微醉,而决不会发狂。比较起来,西方的“日神精神”偏向于科学,而“酒神精神”又偏向于宗教,中国的“月神精神”则更是艺术的,审美的。
(选自刘承华《中国艺术的“月神”精神与“玩味”思维》)结合文意,简要概括中国艺术中的“玩味思维”的特点。
钱穆说:“观西方剧,可使其心常在剧,观中国剧,可使其剧常在心。”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请另举一例加以说明。
请根据文意概括西方的“日神”、“酒神”的艺术思维和中国的“月神”的艺术思维有何不同?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中国人更偏爱“月神精神”的例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艺术,是人类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有意识地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那么,我们为何需要艺术?
一种最常见的说法是,为了反映、表达艺术创造者的特定认识、某种情绪和某种思想。但在心理学家看来,艺术不止如此,艺术是我们思考万物和自己的一种形式。通过艺术,我们将精神世界,尤其是潜意识展现出来,释放强大本我的压力,文明地达到自我救赎。
要知悉人类的艺术,可以先看看人类的近亲类人猿。众所周知,类人猿具有复杂的大脑,是灵长目中除了人以外进化得最为高等、智力最高的动物,其智力是人类智力程度的五分之二。在艺术创作方面,黑猩猩和猩猩的杰出表现也广为人所熟知。近年来,不断有动物艺术家的新闻报道:科学家精心饲养的黑猩猩和猩猩会绘画,而且不少作品让人类都叹为观止。
有研究者认为,人类的艺术起初或许就是手足印和各种随手涂鸦,粘着、蘸着、涂抹着东西,随意或有意识地涂抹,就如今天人类的婴幼儿一样。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祖先心智进化得更加成熟。于是,这些早期的艺术作品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天我们发现的诸多洞穴绘画和岩画就是明证。在法国一处有2.5万年历史的洞穴里,洞壁上不仅环绕着著名的手绘“斑马”画,旁边居然还留下了创作者的手印,科学家们认为,这意味着“这是我创作的”。
从起源上讲,艺术首先是人类有意识地发现了自己的无意识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比如,能标记出自己当时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曾经到过的地方“我在这里”、“我到过这里了”;能记录所见所闻特别是事关生死的猎物、食物,以及需要回避的猛兽和敌人的样子、数量、方位;能表达某种情感尤其是欢乐。由此,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艺术有进化上的巨大适应性,显然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生存下去,繁衍生息、不断发展。
艺术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图腾、巫术、萨满。由于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万物,以及人类自己的认识非常有限,导致形成了万物有灵和神灵的崇拜。这种普遍的社会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艺术创作行为。为了标记出自己部落的图腾,就需要艺术创作;为了进行巫术、萨满仪式,就需要通过艺术装饰制造神秘氛围。全世界近现代和当代宗教纷繁复杂的艺术,佐证了艺术在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及至现代,艺术成为创作者自我意识展现的一种高雅形式。比如印象派。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出台和盛行,西方艺术家大胆释放不可遏制的本我,通过绘画等艺术形式,创造出许多惊世骇俗的传世名作。大师毕加索和野兽派将原始欲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至于传统卫道士们对此大加道德指责。但前卫的艺术家无视这些道德指责,继续展露现代人的精神压抑与心理渴望。
今天,艺术又获得了新的作用心理治疗。已经有实验证明:艺术治疗适用于发展迟缓、情绪障碍、自闭症、多动症,以及有生理或心理创伤经历的儿童。
通过观察和分析,心理学家们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都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艺术创作便是治疗,这种创作的过程可以缓和情绪上的冲突,有助于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艺术表演即为治疗,通过参与艺术表演,让参与者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比如促进情绪功能恢复正常,愈合心理创伤,提高社交能力。
(选自杜威《我们为何需要艺术?》)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我们需要艺术的三个理由。
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2012年,在南非南部海岸一个名叫布隆伯斯的洞穴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人类最早的“先锋艺术工作室”——一些艺术工具,比如尖利的石英石,可以用来锤击,或把赭石碾成粉末。这些工具全都摆放在一起,好像古人随时都可以回来继续进行“艺术创作”一样。有人认为,艺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从终极目的来看,既是为创作者也是为观赏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意谈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珍惜
【日】村上春树
一顿历时89分钟,价值274元的晚餐。
一对男女恋人步出餐厅。
男的吃这顿饭吃得好辛苦, 因他85分钟都用了来想着公司的那份计划书该怎样做,幸好女的一点也不发觉他心不在焉。
女的对男的说:“现在不算太晚,你不用送我了,我自己回家吧。”
明天就要交计划书的男友,"立刻"答:“好呀!那你小心点了,回家致电给我吧。再见。”
男的飞快回家,去埋首他的工作,他不停的做直至电话响起。
他看看钟原来已经半夜三点多,是谁这么晚来电?
他接过电话,原来是他的未来外母:“我女儿现在还没回家,你不是和她去了吃饭吗?她怎样了,我好担心。”
男的才记起女的说回到家后会致电跟他报平安,但现在已经夜半二、三时她为什么还不回家。
男的心乱如麻,最后还是报警求助。
去到警局,警员问他:“她失踪时的衣着是?”
男的:“这,她,想不起来”
警员:“不打紧,你先放松一下,那衣服的颜色总会记得吧?蓝色,红色?”
男的:“我我只想着份计划书,吃饭也低下头我不曾看过她的。”
警员:“她的发型呢?长发?短发?”
男的:“我跟她一起很多年了,我所以,怎么她的东西我一点也想不起……”
警员:“你说她是你女友,你们最近很少见面吗?”
怎会连发型也不知道,那她有带首饰,手袋吗?”
男的也是无言以对。
离开警局,男的觉得很惊讶,惊讶他对女友的“不用心”。
多年来他已把爱情的感觉当成一种习惯,就连对他的女友也“习以为常”,已经不把她放在心上了。
已过了三天,女的还是音讯全无,这三天男的除了担心女友的安危,就是不停的想:“她的发型、她的衣着,我怎会不知道的!我一定要记起来!”
这晚,男的经过一条幽黑、灰暗的长街,竟看见女的就站在长街的尽头。
男的高兴得跑向她,想紧紧的拥抱她。
但走到女友的面前他就改变了主意,他双手按着女友的肩膊,说:“等一下,先不要动。让我看清楚你,你的头发、你的衣着,我要好好的记着。回想起那晚,其实是你发现我还有工作在身,想我早点回家工作而叫我不用送你的。一直以来只有你还关心我的感受,而我却不理会你。但不要紧,我已知道应怎样去爱你、珍惜你。相信我,你的一切一切今后都会常在我心中的。”
女的:“你终于都懂得理会我的感受,懂得珍惜我了,可惜已经太迟!”
男的忽然醒过来,原来刚才的是一场梦。
梦醒后男的努力去想,梦中女友的衣着、发型,但还是记不起来。
隔天,男的终于再见到他的女友,就是在警员带他到殓房认尸的时候。
望着躺在停尸间的女友,男的哭着说:“我终于知道你的发型,衣着,我现在才真正的看真你。我会记着的,永远都会记着的,我刚想到要珍惜你,你醒醒呀。不要就这样离开我好吗!”
男的刚学会珍惜,却已后悔莫及。
现在他除了哭泣,就什么都做不了。
也许你常发现我一直凝望着你!
你问我看什么呢?
我笑笑没什么,只是想将你的一切记在心里,在见不到你时细细回味……
(选自《村上春树经典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有删改)依据小说相关内容,简要概括男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点。
小说后半部分用了不少笔墨来写梦境,这对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在构思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请用简明的文字概括出你对这篇小说的主题的理解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