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 时间 |
1842—1895年 (甲午战争前后) |
1895—1912年 (辛亥革命前) |
1912—1919年 (五四运动前夕) |
| 产业工人 |
约10万人 |
约60万人 |
约200万人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五四运动的影响
下图中书法的特点应该是
| A.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
| B.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 |
| C.兼具规矩和放纵,雅俗共赏 |
| D.造型准确,线条流畅,以意传神 |
荀子说:“故,法不能独立,令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
| A.认为法律应当由君子制定 | B.强调良吏执法的重要性 |
| C.主张在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区别对待 | D.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国 |
2007年7月,《张学良口述历史》出版。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口述历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 A.当事人的所见所闻,是价值很高的一手史料 |
| B.通用于缺少文献资料的特定领域和问题 |
| C.对政治制度史和经济史的研究作用很大 |
| D.是对文字记载历史的唯一补充 |
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谈到:“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称,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发展(2)民族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3)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4)当时已基本具备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基础
| A.(1)(2)(3)(4) | B.(1)(2)(4) | C.(1)(2) | D.(3)(4) |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 B.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
| C.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 | D.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