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比例是1:2,19世纪初上升为2:3,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流入城市 | B.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人口布局 |
| C.大批人口前往殖民地 | D.大量外来移民涌入英国 |
2010年4月25日,从美国首都华盛顿传来消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010年联合春季会议通过的投票权改革方案中,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整体投票权提高3.13个百分点,由原先的44.06%提高到47.19%。其中,中国的投票权从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这说明了
| A.大国操纵世界银行的局面得到彻底改观 |
| B.会员国缴纳股金的份额与投票权开始脱钩 |
| C.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
| D.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
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造成20世纪70年代末两国粮食
产量出现不同发展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改革是否符合国情 | B.土地所有制的不同 |
|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否 | D.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
19世纪下半叶,西欧的工人享有普遍的繁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在1850—1913年间,英国和法国的实际工资几乎增加了1倍。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福利国家制度建立和完善 |
| B.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矛盾得到解决 |
|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开始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
| D.海外投资带来巨额利润 |
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 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
| 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
|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
|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
《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 )
①从亚里斯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②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
③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④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 A.①②③ | B.③④ |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