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北宋文莹的《食粥心安》一文,完成后面的题。(14分)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十茎啖④之。留守⑤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曰:“大人⑥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享盛馔⑦,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著名的书院。 ②釜(fǔ):锅。③齑jī:腌菜。④啖(dàn):吃。⑤留守:官职名称。⑥大人:指自己的父亲。⑦馔(zhuàn):饭菜。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日煮粥一釜( ) ②既而悉败矣( )
③大人闻汝清苦( ) ④遗以食物(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范仲淹置之
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 B.不以木为之者 (《活板》) |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 D.录毕,走送之 (《送东阳马生序》)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盖 食 粥 安 已 久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归告其父,馈以佳肴。(2分)
译文: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2分)
译文: 阅读上文,说说范仲淹为什么不要馈赠?(2分)
阅读文言文选段《晏子谏景公》,完成下面题目。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朝堂的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思是听您的话。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公被狐白之裘(2)晏子对曰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晏子对齐景公说这段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第二问请用学过的文言文原文回答)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下面题目。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下面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 |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C.乡为身死而不受 |
D.是亦不可已乎? |
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也不是可以的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天良。 |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
C.乡为身死而不受。 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
D.贤者能勿丧耳。 |
译文:(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
D.文中运用了不少排比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
遇①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②。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③。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④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王肃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遇:指董遇,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②训注:注释。训,词义解释。③别异:辨别异同。④苦渴:苦恼于。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遇善治《老子》()②或问“三余”之意()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读书百遍而其义自见。阅读这篇短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义。
①皆以美于徐公 以: ②孰视之孰:
③朝服衣冠服: ④期年之后:期年: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谓其妻曰亦不详其姓字 | B.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 |
C.窥镜而自视学而不思则罔 | D.欲有求于我也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③小惠未徧 ④可以一战 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