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
A.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生产关系的变革 | D.金融资本的发展 |
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 B.对外战争频繁,政府负担沉重 |
C.出现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 | D.赋税徭役繁重,百姓困苦不堪 |
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他主要说明的是
A.汉族非常颓废,要学习少数民族的“野蛮精悍”,才能“扩大恢张” |
B.唐朝建立者李渊父子实际上是少数民族后裔,具有大胆开创精神 |
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
D.汉族在历史上应该不断融入少数民族血统,才能够走向辉煌鼎盛 |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孝文帝针对这些突出社会问题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实行均田制,缓和阶级矛盾②迁都洛阳,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③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④推行鲜卑汉化制度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图为河北宣化北魏鲜卑贵族墓中的舞乐佣,其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快 |
B.鲜卑民族娱乐生活丰富 |
C.当时鲜卑雕塑艺术领先 |
D.直观感受鲜卑民族生活 |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由此可见,司马迁评价商鞅的标准是
A.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 | B.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
C.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 D.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