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先秦诸子‘反智’论”考辩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愚民”政策来源于先秦诸子的“反智”思想——比如几乎已成学术公论的法家的“愚民”主张。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废乐坏、世风浇漓的时代。先秦诸子在面对现实时都存有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其具体表现,则是先秦诸子对智巧奸猾、华而不实、巧言令色等诸多不良社会风气的激烈批判。可以说,出于对现实奸佞诈巧之人依靠其“智”败坏社会风气的强烈憎恶,转而高度赞扬古代民众以“愚”为内涵的性情、气质。如《老子》第三章“常使民无知无欲”。《韩非子·六反》对所谓“辩智之士”的批判则更为直接:“语曲牟知,伪诈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辩智之士。’”
周王室的式微与礼乐政治制度的涣散,导致了原本统一的思想文化秩序的分裂和混乱,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争相斗艳的思想格局。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原本清晰甚至绝对的是非标准在争鸣语境中逐渐变得模糊化、相对化起来。各家学说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时,几乎都把批判的矛盾对准了与自己政治思想观点不相吻合的其他学派,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是非观和智愚观,即:人们在和别人辩论时,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自己是聪明的,别人是愚蠢的。《荀子·荣辱》篇对此有深刻的阐述:“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在是非标准无法统一的时代,有关孰“智”孰“愚”的争论只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智”、“愚”概念的运用亦由此而混乱起来。
因此,先秦诸子“反智”的相关言论,既非简单地反对人们智力水平的提高,也非单纯反对人们接受和掌握知识,而是在“人愚我智”的辩论语境中对其他知识体系的反语批判。由此,道家的“反智”言论,并非简单地反对“知识”、“智慧”,毫无疑问,道家当然需要百姓掌握道家希望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智慧,否则他们谈那么多教化思想纯属多余;他们反对的只是那种尚未觉醒的但又“自以为智”的那些人。法家的“反智”言论,亦应作如是观。法家甚至还提倡一种洞察历史教训和自然道理的大彻大悟的“智”,《韩非子·主道》说:“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韩非子·八经》称:“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己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先秦诸子不仅不“反智”,还非常强调对缺乏知识的普通百姓进行教育引导的必要。他们普遍意识到,百姓在是非判断及利害辨析能力方面的知识欠缺也即“民愚”的社会现实往往使其成为各种“异端邪说”蛊惑欺蒙的对象,所以他们时刻警惕百姓被其他学派观点“蒙蔽”而“受骗上当”。荀子的看法颇具代表性。如《乐论》说:“明王已没,莫之正也。愚者学之,危其身也。”在先秦诸子看来,有效克服无知百姓被其他学说蛊惑毒害的办法,就是必须精确阐述自己学派的“救世之道”,争取百姓了解并接受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各学派从自己政治立场出发进行的开启民智、教化民众的过程。
理性客观地说,各个学派的知识无疑有其现实及逻辑的合理性,但在诸子各执一偏的时代,不同立场视角下的知识功能自然不同,有些知识知道了会坏事,不知道反倒是好事,由此产生“反智”倾向。先秦诸子的“反智”逻辑,其实质在于反对其他学派的知识,由此凸显本学派知识的重要性,这也折射出先秦诸子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治国理念。
(选自《“先秦诸子‘愚民’论”考辨》,作者宋洪兵,有较大删改)
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百家争鸣、争相斗艳的思想格局也带来了原本清晰甚至绝对的是非标准逐渐模糊化、相对化的问题。
B.法家的“反智”言论并非简单地反对“知识”、“智慧”,在某些情况下,法家甚至还提倡一种洞察历史教训和自然道理的大彻大悟的“智”。
C.“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己之力,上君尽人之智”说明道家也需要百姓掌握道家希望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智慧。
D.在先秦诸子看来,有效克服无知百姓被其他学说蛊惑毒害的办法,就是精确阐述自己学派的“救世之道”,来教化百姓。

作者认为先秦诸子并不“反智”,他提出的理由不包括(  )

A.在礼废乐坏、世风浇漓的时代,先秦诸子批判“智”,赞扬古代民众以“愚”为内涵的性情、气质是出于对现实奸佞诈巧之人依靠其“智”败坏社会风气的强烈憎恶。
B.先秦诸子“反智”的相关言论是在“人愚我智”的辩论语境中对其他知识体系的反语批判。
C.先秦诸子的知识虽然分属各个不同的派别,在不同立场视角下的功能也不相同,但都有其现实及逻辑的合理性。
D.先秦诸子的“反智”逻辑,其实质在于反对其他学派的知识,由此凸显本学派知识的重要性。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冬天搬来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来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地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叉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
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肆癫狂,破石惊天,戛然而止。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严峻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的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这鼓声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 显得陌生新鲜。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放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强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骜,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
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就息去--我心里发急,鼓掌呀!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
我激动过分,听众是在剧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掌声不停……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无疑是散场。
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雨我也步行而去的。
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然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1.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2)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2.

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

3.

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性?请简要分析。

4.

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到现在,人类已经处于"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秋季"才会来临。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
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繁、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
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因为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只是也告诉我们,类似月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都处在活动期等等。与地质学应用的时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变得异常焦虑的人民,"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的现象团团转"?
《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挑战的勇气,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尚且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的后果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区排放温室气候,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一保护有限的资源。

1.

下列关于本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已经成为大多数环境学论著的观点,但是克罗宁博格对此并不认同。
B. 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C. 全球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这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D. 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克罗宁博格并没有使用"人类的尺度"来衡量这一问题,所以他显得十分淡定。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克罗宁博格对地球的未来做出了预测,并以此为基础,从地质史上的火山爆发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B.

克罗宁博格认为,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的尺度,从一个漫长的周期来观察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可能就不会如此焦虑了。

C.

C《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向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二者密切相关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为我们思考气候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角度。

D.

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会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大自然的"春天"降临之前的远古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广大区域都覆盖着冰层,因此人类的祖先当时并没有采取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
B. 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的视野: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
C. 克罗宁博格采取一万年的时间尺度来观察、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地质学上的时间尺度都是以一万年为单位的。
D. 石器时代的人类能在冰期中生存下来,与今天我们试图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问题相比,虽然形式不同,实质都是积极利用知识应对危机的表现。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之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年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尺,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有事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儿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时一条长长的洗的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段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虽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的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白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是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列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描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那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的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于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性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B.

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C.

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D.

"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E.

文章勾勒出一副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

2.

文中说:"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

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那些了解?

3.

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哪些特点?

4.

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苍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词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是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他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好繁殖,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几十小时的蜉蝣们再次回落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是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开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烧",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直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冲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取材于王冬《御风飞行》)

1.

根据文意,下列说话不支持"昆虫的翅膀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

A. 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B. 不需要脊髓肌肉的支撑
C. 柔韧性可比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D. 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昆虫最初驾驭"风帆"在水面上滑行。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变到在空中飞行。

B.

蜉蝣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虽然飞行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C.

昆虫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滤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D.

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

E.

昆虫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家族,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

3.

根据本文和下列材料,说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翱翔有哪些不同

《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天,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句话。是对鹏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翱翔是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的机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樱桃
黄 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列、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这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因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讲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的多,不过我觉的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修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刻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等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着一杆小称。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很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和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他在画幅上角的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是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注】 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②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1.

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那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2.

第⑥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4.

第⑦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完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作者的"见识与魄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