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本题共12分)
如下图所示,将甲、乙两个装有不同物质的针筒用导管连接起来,将乙针筒内的物质缓缓地压到甲针筒内,进行下表所列的不同实验(气体体积在常温常压下测定)。

 

实验序号
甲针筒内物质
乙针筒内物质
甲针筒的现象
1
40 mL HCl
40 mLNH3
产生白烟
2
40 mL Cl2
10mL 水
剩余气体为20mL
3
30 mL NO
15 mL O2
 
4
20 mL AlCl3溶液
10 mL NaOH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后消失

41.如果实验1甲针筒内改装30 mL Cl2 ,乙针筒内仍为40 mLNH3,实验时,甲针筒内也有白烟产生。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2.由实验2可知,常温常压下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43.实验3 反应后甲针筒内气体的体积为                  
44.实验4中,AlCl3溶液浓度为0.1mol/L,如果最后白色沉淀全部消失,则NaOH溶液浓度至少为     mol/L。
45.将上述装置做以下改进:在甲、乙针筒之间连接一段硬质玻璃管,如下图。在A处装一种浅黄色的粉末,乙针筒内是一种常见的气体,甲针筒无气体。将乙针筒内气体压入甲针筒内,发现气体体积是原来的一半。A处的物质是              ,甲针筒内的气体为           

46.有学生用上述改进后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加热用酒精灯未画出)。乙针筒内装有50 mL空气。实验时,用酒精灯对A处物质进行加热,经反复慢慢推拉两针筒的活塞,反应完毕,恢复至室温,测得剩余气体为40.5mL。
(1)A处的物质是     (选填编号)。
a.碳粉       b.二氧化锰       c.铜粉      d.氧化铜
(2)已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0.2,则该实验的相对误差为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探究物质的组成或测量物质的含量 碳族元素简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Ⅰ.铬化学丰富多彩:
⑴在常温下,铬能缓慢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与铜相比,其金属活泼性。(填“强”或“弱”)
⑵Cr( OH)3和Al( OH)3类似,也是两性氢氧化物,在水中存在酸式和碱式电离平衡,其酸式电离方程式是
(3)工业上净化处理铬污染方法之一:将含K2Cr2O7酸性废水放入电解槽内,加入适量的NaCl,以Fe和石墨为电极进行电解。一段时间后,生成Cr(OH)3和Fe(OH)3沉淀除去(已知Ksp[ Fe(OH)3]=4.0×10-38,Ksp[Cr(OH)3]=6.0×l0-31)。已知电解后的溶液中c( Fe3+)为2.0×10-13mol/L,则溶液中c(Cr3+)为 mol/L。
Ⅱ.物质A~H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未列出)。A、E、F、G均为气体,D为贵重金属之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分子是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C溶液中的阳离子是(写化学式,不考虑水的电离)。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③的离子方程式为

(15分) 化合物A和B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B和E都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B、C、D结构中都有两个化学环境完全相同的甲基,B中苯环上的一硝基取代物只有两种。X是石油裂解的主要产物,通过质谱法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2。
已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化合物Y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化合物X的结构简式为CH2=CHCH3
c.化合物C、D互为同系物
d.A与NaOH溶液反应,理论上1 mol A最多消耗2 mol NaOH
(2)X→Y的反应类型是______,化合物B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化合物C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3)写出Y→D + 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B的两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不考虑立体异构)
a.有两个化学环境相同的甲基,含稠环芳烃的结构单元
b.苯环上的一硝基取代物只有两种,遇FeCl3溶液显色
(5)以X和甲醛为原料合成化合物C,请设计合成路线(无机试剂及溶剂任选)。
注:合成路线参照如下示例流程图:

二甲醚(DME)和甲醇是21世纪应用最广泛的两种清洁燃料,目前工业上均可由合成气在特定催化剂作用下制得。
(1)由合成气制备二甲醚的主要原理如下:
已知:①CO(g)+2H2(g)CH3OH(g) △H1=-90.7 kJ·mol-1
②2CH3OH(g)CH3OCH3(g)+H2O(g) △H2=-23.5 kJ·mol-1
③CO(g)+H2O(g)CO2(g)+H2(g) △H3=-41.2 kJ·mol-1
则反应3H2(g)+3CO(g)CH3OCH3(g)+CO2(g)的△H=kJ·mol-1
(2)将合成气以n(H2)/n(CO)=2通入1 L的反应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4H2(g)+2CO(g)CH3OCH3(g)+H2O(g),其中C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压强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P1、P2、P3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②若反应在P3和316℃时,起始时n(H2)/n(CO)=3,则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5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由合成气合成甲醇的反应的温度与平衡常数(K)的关系如表数据,


250℃时,将2 molCO和6 molH2充入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反应时间与物质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前10分钟内,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若15分钟时,只改变温度一个条件,假设在20分钟时达到新平衡,氢气的转化率为33.3%,此时温度为(从上表中选),请在图中画出15—25分钟c (CH3OH)的变化曲线。
(4)利用甲醇液相脱水也可制备二甲醚,原理是:CH3OH +H2SO4→CH3HSO4+H2O,CH3HSO4+CH3OH→CH3OCH3+H2SO4。与合成气制备二甲醚比较,该工艺的优点是反应温度低,转化率高,其缺点是

甲醇、二甲醚等被称为绿色能源,工业上利用天然气为主要原料与二氧化碳、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制备合成气(CO、H2),再制成甲醇、二甲醚(CH3OCH3)。
(1)已知1g二甲醚气体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放出的热量为32kJ,请写出二甲醚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二甲醚碱性燃料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合成气制备二甲醚的反应原理为:2CO(g) + 4H2(g)CH3OCH3(g) + H2O(g)。已知一定条件下,该反应中C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投料比[n(H2) / n(CO)]的变化曲线如下左图:

①a、b、c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为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H_______0(填“>”、“<”)。
②某温度下,将2.0molCO(g)和4.0molH2(g)充入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到达平衡时,改变压强和温度,平衡体系中CH3OCH3(g)的物质的量分数变化情况如上图所示,关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A. P3>P2,T3>T2B. P1>P3,T1>T3 C. P2>P4,T4>T2D. P1>P4,T2>T3
③在恒容密闭容器里按体积比为1:2充入一氧化碳和氢气,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当改变反应的某一个条件后,下列变化能说明平衡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 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B. 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C. 化学平衡常数K值减小 D. 氢气的转化率减小
④ 某温度下,将4.0molCO和8.0molH2充入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二甲醚的体积分数为25%,则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

B是一种五元环状化合物,其核磁共振氢谱只有一个峰;H的核磁共振氢谱有3个峰,峰面积之比为2:2:1;I是一种合成橡胶和树脂的重要原料。已知R是烃基,有关物质转化关系及信息如下: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A的不含氧官能团为 _______________;③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B的结构简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H按系统命名法应命名为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顺丁橡胶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丁橡胶弹性高,耐寒性好,而有机硅橡胶既耐高温又耐低温,合成路线如下:
二氯硅烷(CH3)2SiCl2二甲基硅二醇 (CH3)2Si(OH)2硅橡胶
请写出缩聚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机物J与F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具有相同的官能团种类和数目,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J的结构简式(不包括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