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黻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策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备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困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个阶级的主张?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
(3)材料二、三有何相同的背景和目的?
(4)材料二所进行的变发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规律提炼题组:“历史比较法”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它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现代西方民主制度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是古希腊古罗马民主原则和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党人又进一步提出“制衡”原理。启蒙思想者提出“三权分立”原则主要是基于人性恶和权力恶的假设,他们认为只有实行权力分立、以权制权才能防止权力滥用……但事实上,有些国家如英国并不是严格的“三权分立”。而是议行调和,就连标榜实行严格意义上的“三权分立”的国家美国也发生了嬗变,出现了行政扩张,立法权式徽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
—李振通《如何看待西方民主制度》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述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形成的条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图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的理解。
(2)比较两种版本,指出对抗日战争初期表述的不同之处。你如何看待两种不同的表述?
(3)依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编写四个“历史比较类”试题,不必做答

历史证明经济全球化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1)据材料概括指出早期全球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经过工业革命,英国工业生产量已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容量。到19世纪中叶,英国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销往国外,国内生产所需的大部分原料也要靠国外供应。这种情况在英国最大、最主要的棉纺工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英国所生产的棉织品的绝大部分销往国外,生产所需的棉花来自美国、印度、巴西、埃及等国家。在这一时期,英国不仅是世界消费品的主要供应者,也是生产资料——机械设备的主要供应者。因此,这一时期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标志着经济全球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时期机器大生产在促进“经济全球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三 1900—198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比较表

年份
世界贸易年增长绿(%)
1900-1913
3.75
1913-1929
0.75
1929-1938
—1.15
1938-1948
0.00
1948-1981
6.80

——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全球化发展角度分析导致1948—1981年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朱元璋)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成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先恐后也!”
——《明史·外国志(吉里)》
“其王知我中国宝船到彼,遣部领赍衣服等物人马千数迎接……,又差人赍礼象马迎接……金拄杖二人,接引如前礼。其王恭礼拜迎诏敕,叩谢加额,开读赏赐。”
——费信:《星槎胜览》
材料二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大事件、条约的影响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

阶段
参加国际组织活动概况
1949——60年代末
1955年。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花月组织活动。1956年,中国、波兰、苏联等国组织了铁路合作组织。中国还参加了世界民主联盟(总部设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学生联合会(总部设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等活动。
20世纪70、80年代
70年代以加入政治性国际组织为重点,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逐步加入联合国专美组织和附属组织,并与国际奥委会、欧共体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80年代参加国际经贸和科技活动剧增,先后加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中国还开始参加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已参加了所有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痛年发起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截止2009年,中国已累计有1.4万多人次参与联合国多个维和活动。

——据王逸舟《中国外交六十年》、王玲《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等整理
(1)据材料一,概括明初对外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
(3)概括从1949年到60年代末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有哪些新发展?推动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在蒙恬打败匈奴,拒敌千里之后,他带兵继续坚守边陲。蒙恬又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44个县,统属九原郡。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又于公元前211年,发遣三万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另外,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
材料二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疆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史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恬为加强边防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司马迁对蒙恬的评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