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 “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②,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 ①适:到……去 ②味败:品味败坏。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
(2)愚人食盐不已( )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天 下 之 事 皆 然 过 则 非 惟 无 益 反 害 之。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寓意是什么?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完成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
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
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果真) |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 | B.窥镜而自视下视其辙 |
C.王之蔽甚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D.皆朝于齐朝而往,暮而归 |
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①,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②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③。(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朋党:同类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②王侍制质:即王质,侍制是官名。③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国:之: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士大夫莫敢往别。范仲淹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王质称得上是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吗?为什么?
课内文言文阅读
⑴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⑶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薄暮冥冥//妄自菲薄 |
B.至若春和景明//十步一景 |
C.满目萧然//目不暇接 |
D.或异二者之为//事在人为 |
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激怒其众 | B.以中有足乐者 |
C.皆以美于徐公 | D.可以一战 |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⑴⑵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
B.第⑶段对上文所写的“览物之情”中的“悲”给予否定,而肯定了“喜”,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
C.文末,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
D.选文语言很有特色,骈散结合,读起来富于节奏感,朗朗上口。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请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个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2)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文言文阅读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③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注】①鄙:边境。②钵:佛教徒盛饭的器具。③买舟:雇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者语于富者曰(语:对……说) |
B.岂他人之过哉(过:过错) |
C.子何恃而往(子:儿子) |
D.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到……去)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A.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C.舍生而取义者也 |
D.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文段都强调了一个道理:学习的成功与否在于个人天资的高低与客观学习条件的优劣。 |
B.决定事物成败的是人的内在因素。【甲】文段摒弃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 |
C.正所谓“人穷志不短”。【乙】文段中蜀之鄙的穷僧能够只身去到南海,凭的就是“志”。 |
D.两个文段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