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一:近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送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1)材料一中的现象是什么历史事件产生的结果?根据材料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世界市场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
主题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材料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3)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主题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
(4)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促进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三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熊月之《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材料四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12生产工具与图11相比有何优点?图1 2生产工具出现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朝苏州城在经济领域出现何种新现象?对当时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怎样影响?此新现象为什么没有推动社会转型?
(3)依据材料三、四对近代上海的描述,从中可以获取哪些反映时代特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动人类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为壮观、影响最为广泛的事件。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学说以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摩尔撰写的《乌托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迄今已有48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它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叶,社会主义学说一直处于空想阶段。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飞跃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其主要代表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第三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80、90年代,其主要代表是邓小平同志。
——《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
材料二: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时说,……苏联社会已经“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
材料三:二战胜利后,英国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领导了一场社会主义试验。艾德礼说:“工党政府正在英国建立一种优于资本主义和苏联式社会主义的最好的制度。这种制度叫做民主社会主义”。1948年,艾德礼颇为自豪地认为工党已找到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一种把个人自由与计划经济、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制度”。
材料四: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胡锦涛在十八大的讲话
请回答:
(1)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飞跃的标志是什么?列宁在革命实践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材料二中苏联在基本上实现了的“社会主义”与材料三中英国工党政府建立“民主社会主义”有何不同?
(3)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与英国式“社会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都面临严峻危机,两国执政者如何应对?
(4)20世纪初期,中国人“以俄为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后期,中国人又“以俄为鉴”,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请结合史实说明中国人是如何“以俄为鉴”, 做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环境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反对环境决定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环境史观认为,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对环境的简单适应和利用时代。第二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征服时代。第三阶段: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时代。请回答:
(1)在古代社会,人类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以维系自身的生存。
(2)列举中国古代论述人与自然关系(天人)问题的两个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3)1952年伦敦大雾,造成2万多人死亡,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集体反思。许多人认为这场灾祸源于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但也有学者尖锐指出,这是“上帝对欧洲的惩罚”,灾祸源于14-16世纪以来的欧洲文化,西方有必要来一场真正意义的文化革命。你认同上面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本小题10分;认同第一种观点并言之成理者,得6分;认同第二种观点并言之成理者,得10分;只选一种)
(4)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工业化取得最大成就的时期,也是环境公害最严重的时期,而现今的美国却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时代。为什么美国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皆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阅读材料一,指出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4)谈谈你对“美国人中国观”的认识。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现代金融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主导着经济发展的变迁和格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7、1920和1936年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统计表(单位:亿元)
表1 1887年、1920年和1936年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单位:亿元)——据燕红忠《近代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研究》
材料二: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总额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据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
(1)隋唐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2)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哪些特点?简述1936年中国金融发展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二,指出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针对这一趋势罗斯福在金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4)为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一新秩序的建立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