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试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
余秋雨
一位友好的美国音乐人说:“每个初次来华的西方人都会有点吃惊,为什么没来之前对你们有那么多误会。有可能,你们的宣传方式造成了某种文化孤立。”
的确,国际问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这是出于政治偏见吗?其实不是,拿中国参加两次世界博览会来说吧,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据民意测验,在。最想去看的馆”中,中国馆排在第二位.我去看过汉诺威世博会的中国馆,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些中国风景名胜的照片灯箱,再是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一个中国人登上月球的幻想式模型,最后是一具标注着针灸穴位的天体模具,边上放了一些中药.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很少有人在某一个角落停步,都是用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观众一般需要排队等侯参观,法国馆三小时,日本馆四小时,而中国馆却基本不需要等待,借着两届世博会中国馆的教训,引申开来,证明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还存在着一系列观念问题.这是文化交流的起点,必须认真面对。
第一,我们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如果我们更多地承认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口头上承认而是心底里承认,情况就会大大改现.在汉诺威世博会上,德国馆大厅是一大堆未完成的德国伟人塑像,贝多。芬、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告示牌上说,德国伟人都无法在自己国家完成,都走向了全世界,因此有理由让世界备国观众在心中去完成.而且,还请世界各国观众在黑板上补充在自己国家出名的德国人.德国人那么骄傲,却把民族性放在世界性和互动性之中.{法国馆的主题是法国走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里去,希望世界各国现众出主意,它们都突出了文化的向外互动价值.
第二,实际上,文化在呈现形态上,以差异为第一特征,以差异间的互相欣赏为第二特征.文化上的差异,绝大多数构不成冲突,正如我心中的欧几里德、黑格尔、康德,遇到我心中的孔子、苏东坡、王阳明,是互相欣赏、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冲突、互相取消。因此,我不赞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而赞成南非大主教图图所说的那句话:我们为差异而欣喜。
第三,我们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此产生了一种目空一切的文化自傲,还把别人的文化反思批判成了文化自卑。我诚恳地希望,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人,一方面,需要对外停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又要以国际坐标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必须找到在现代世界堂皇存身的支点一一文化本身的支点.第四,最近几年不少官员和文人越来越喜欢用一大堆朗朗上口的成语、古话、形容词,排比句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其中不少概念翻译成外语后,很难让别人搞明白其中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成了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障碍。
我记得,德国诗天歌德对中国人情感方式的惊喜发现,是通过中国古代一部三流小说《风月好逑传》,而不是通过他早年就读过的《论语》和其他中国经典。其实,我们对德国文化的感受,也不是通过什么官方话语,而是通过歌德、贝多芬、巴赫。
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文化交流也必须选择真正具有国际说服力的感性形象。一个泰戈尔,就让印度文化纳入了西方主流文化.一个海明威,让欧洲文化接受了美国文化.在中国古代,玄奘、鉴真、利玛窦、徐光启,都是这样的文化桥梁人物.现在中国的姚明、郎朗和几位具有国际号召力的电影演员,倒是实实在在起到了积极的文化纽带作用。我相信,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开展的.这种桥梁式人物,可能是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慈善家、宗教家,但大多不会是官员.对此,我们要期待,要发现,要守护。
(节选自《环球时报》)下列关于“文化孤立”的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孤立”是其他国家因政治偏见而造成的不愿认同、接纳中国文化的一种必然现象。 |
B.“文化孤立”是指一国文化囿于本民族文化范围之内,盲目自大,不能与世界文化相互尊重、相互欣赏,进而共同发展。 |
C.造成中国“文化孤立”于世界文化的原因是,历史上中国文化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之中,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 |
D.正是因为国际间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所以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出现了诸多尴尬的局面。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诺威世博会与日本爱知世博会上显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孤立现象,说明中国展馆的设计方案还欠缺智慧,欠缺创新,欠缺互动性,欠缺亲和力。
B.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文化内涵丰富,有实例证明,西方人发现、接受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往往是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阅读而实现的。
c.文化交流的结果,是普通人对某种文化的自然喜爱和寻常好感,而不应把让外国人捉摸不透的概念式语言强加给外国人。
D.作者建议,要改变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不利的现状,既要注重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又要以国际标准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根据原文的内容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如果改变以往单一的展示展品等枯燥的形式,多一点创新,多一份智慧,多一些想象,将会使中国文化备受世界人民的欢迎。 |
B.作者认为文化上存在差异是值得欣慰的,南非大主教图图也说,我们为差异而欣喜,可见,中外有识之士,都希望文化能百家争鸣而不是某种文化一统天下。 |
C.从泰戈尔、海明威、鉴真、姚明等古今中外的文化桥梁人物起到的作用看,将来的文化交流中,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演员等也将发挥巨大作用,而政府官员则不再起作用了。 |
D.尽管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克服重重困难,走出误区的中国文化必将改变所谓的“文化孤立”状态。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不仅如此,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
“百善孝为先”,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这种朴素感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教”的伦理学基础因而就是“孝”。“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先民倾向于认为,一个能够“孝”,与“睇”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而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
再者,关于行“孝”与学“文”的关系。古人认为人们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行有余力,则可以学“文”,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里,“孝”为本,学“文”为末,本立而道生。反过来讲,学“文”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换言之,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立足于血亲意义上的“孝”,达到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圆融和谐,这条道路,也就是由“德”而提升为“道”的道路。在现代,许多论者认为提倡“孝”是一种悖于现代化的退步行为。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而是在本真的意义上拓展而成的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伦理纽带。本真的孝是平等性而非片面性的,是正常而非反常的,是生成拓展的而非家族本位的。“孝”常相对于“慈”,所以并非“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体现了亲子的平等性;原始形态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所以并非只是出于哗众取宠或入仕进阶的功利需要的“愚孝”或“伪孝”,而是一种自然情感的真诚流露;孝虽原为奉养父母,但却可以拓展为家国天下的一种精神依据,对个体而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对国家而言,“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孝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如果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那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将是圆满和谐的,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最为根本的教育价值。下列各项,不能说明“‘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的一项是()
A.“百善孝为先”,“孝’”是衡量个人与社会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 |
B.在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上,“孝”与“教”是一致的。 |
C.“孝”是学“文”的内在伦理基础,“孝”与“教”是本与末的关系。 |
D.“孝”原为奉养父母,但它可以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将“孝”与“教”的社会价值统而为一的文化。 | B.孔子认为,“孝”是道德修养的根本,是通过教育而生成的。 |
C.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认为,学“文”的根本目的是发掘其中的伦理价值。 | |
D.原始社会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不是“愚孝”或“伪孝”。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学校推行“五心(忠心、爱心、关心、信心、孝心)教育”,其中“孝心”教育应该是最基础的伦理教育。 |
B.一个人只要不“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就是一个具备“孝”“悌”品德的人。 |
C.当前的应试教育也有其可取之处,它与古代的学“文’,一样具有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的作用。 |
D.从古至今,提倡“孝”都是一种有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行为。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题。
时光沙漠叶倾城
⑴我曾对他们投去轻蔑的一瞥。
⑵是多年前,在小三峡。大宁河水青青如雨,船只驶过后的水面,浪花涌动,波光粼粼,是风中不断抖动的大幅丝绸。两岸苍翠欲滴的山,缓缓围拢,仿佛近在咫尺,伸手便可以触及。而在山的最高处,有我从没见过的最干净最高远的天空。
⑶这样的水色山色天色,让大二女生简单的心,在刹那间便蓄满了山的青和水的蓝,心里的震动,一直一直地波光潋滟。
⑷然而回头间我发现,同船的大部分旅客都睡着了。水光阳光的阴影在他们的脸上交织,他们却睡得莫知莫觉,好像他们高额的旅游费用就是用来睡觉的。
⑸不懂得那些熟睡的脸孔,不明白如此的美色当前,怎么竟会有人无动于衷,因而不解里便包含了鄙夷,想:有些人或许天生对美没有感觉,他们的灵魂迟钝。
⑹今年夏天,很偶然的机会,我去了毛乌素沙漠,最后几天,宣布要到一个叫红碱淖的地方。淖:是蒙古语中湖的意思;碱:表示水质含碱;红:晚霞中湖水的颜色吧。红碱淖,便是一个沙漠中的大湖。
⑺初听时便是无法出声的惊奇:沙漠与水的距离,应该是比天堂离地狱的距离更远的吧;沙漠中的湖泊,也应该比患难中的爱情更为弥足珍贵的吧。我听见自己心里无法抗拒的渴望,便去了。
⑻穿过沙漠,到处都是深坑和巨大的裂缝,仿佛曾经天崩地裂留下的遗迹,面包车躲着这些坑,找最像路的地方走,一路颠簸,卷起漫天的沙尘,窗外,是高原上格外毒辣炽热的阳光,劈头盖脸地射过来。我整整坐了一天的车,满身满脸的灰沙,疲倦到了极点。然而想着那湖,想象着它如深闺女子的寂寞与华美,觉得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
⑼那湖,是真的美丽。
⑽我们到达的时候是黄昏。夕阳西下,风起云动,满天彩霞倒映在湖水里,仿佛半个湖都在燃烧变幻,而另外半个湖,却仍是海的安静蔚蓝——红碱淖,竟是出乎意料的大,一眼望不到尽头。当我走向湖边,金色的细砂磨着我的足心,咸而湿润的风掠过我凝结了沙块的发,在我的面前,静静呈现的,是海一样广大的红碱淖,而我的背后,依然是落寞的黄沙。
⑾我明明确知这是大自然的神迹,我明明清楚第二天就要离去。也许这就是一生中的唯一,与红碱淖有一面之缘;我明明被它的美丽深深撼动——但是坐在湖边,几天里跋涉的疲倦席卷而来,我努力睁大眼睛,却仍然不可抗拒地睡着了。
⑿等我惊醒的时候天当然已经黑了。就在我后悔不迭,而且深深自责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在小三峡的船上,我曾经对那些睡着了的游客投去怎样的眼光。
⒀并不是红碱淖的美远逊于小三峡,只是当年的我,和今天的我,已经隔了四年的时光。时光,将当年心中充满爱和美的幻想的大学女生,变成了一个最平凡的女人。
⒁年轻时代的心,是水晶做的,只要一点点光的照耀,就可以立即折射出万道瑰丽的七彩光环。可是那样的心,在生活里到处遇到的都是利器和棱角,即使不至于破碎,也渐渐地布满擦伤的痕迹,被磨得起毛,永远失去了它的晶莹。
⒂童年时心爱的游戏,少年时朦胧的心跳,被第一朵玫瑰点缀过的青春,所有单纯快乐的喜悦,不都是这样,被我们遗忘在时光的背后,再也不能捡拾吗?而即使一切可以重来,又要到时间的哪个角落,才能找回那个打了一个学期工攒路费,甘心吃一路方便面,却仍然心中喜悦,被美深深蛊惑的女孩呢?
⒃所以注定了错过,就像盲人注定要错过每一朵花。
⒄入夜的红碱淖有深紫柔软的天空,面对着那大片模糊的湖水,我深深地知道,今生今世,再也不能有当年初遇小三峡的心动,就好像,人的一生,只能有一次最初的恋情。
⒅夜越来越深了,我起身回房,路上,听见遥远的地方有风的声音,那是从沙漠里传来的吧。而我却在刹那间看到,那广漠荒凉的,时光的沙漠。
选自《中国当代名家散文集萃》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文章文笔优美,在描绘景物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类比、排比,使景物显得尤其动人。 |
B.作者在第八段描绘穿越沙漠的艰难,意在展现自己的疲惫和对红碱淖的向往,为下文的“不可抗拒地睡着”和“深深自责”做了铺垫。 |
C.第⒁段,划线句子,以“水晶”比喻“年轻的心”,意在强调年轻的心丰富多彩、对很多事物充满热望。 |
D.第⒃段,作者说“所以注定了错过”,展现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类似的感慨。 |
E.文章写游客们在美景面前睡着是为了与自己在美景面前睡着做类比,展现了自己随着时光流逝心境的变化,但与一般游客不同的是,作者能够对自己的“睡去”进行自省、自责。作者开篇说“我曾对他们投去轻蔑的一瞥”,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为何对他们对投去轻蔑的一瞥?
曾经对别人“投去轻蔑的一瞥”的作者,在红碱淖的美景前,竟也睡着了。惊醒后的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进行概括。
作者在最后说“在刹那间看到,那广漠荒凉的,时光的沙漠”。同学们即将步入成人的行列,有一日“时光的沙漠”也会出现在你的生命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该怎样看待这“时光的沙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品牌价值的塑造
在传统短缺经济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因为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上,物质极端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求,一切同生死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行业,都被扼杀和抑制。
现代科技从两个方面为人类打开了满足基本生存以外的需要的道路。一个是矿物能源的利用,使人类的制造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是科学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进步,使人们在强大的能源支持下,制造物品和物质的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制造的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和非人化。所谓非人化,即制造行业和制造过程中。大量工作已经摆脱对人类体力和技术的依赖。人类第一次,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面临着一个不需要体力生产,或者说大部分情况之下不需要体力生产的社会。在这个新的社会中,物质生产远远超过了人们的生理需要与消费能力。人类物质生产,可以超越能力以及简单的生存需要,而根据人类的多种需要进行。
这就导致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已经不再是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相反,推出能够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价值,并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的发展空间成为企业的主要使命。
一个明显的例子发生在中国饮料需求市场。中国最大的市场需要,也就是饮料的市场需要,实际上是被外国公司和品牌占领,他们能够占据这个需求。依靠的并不是产品质量,而是一种品牌价值创造的技术。人们消费可口可乐,是满足一种生理上的需要,但更加满足的是人们思想上和感觉上的一种需要。可口可乐,正如其广告所说,不是最好的饮料,而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用简单的物质产品,同这种挡不住的诱惑竞争,自然难以取胜,这充分地说明,创造市场需求,或者说竞争性的创造市场需求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简单产品生产,转向了包括创造生活方式在内的消费价值生产。在新的竞争体系下,决定性的因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产品等武器,而是今天品牌价值创造的武器。以下各项对“品牌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科技对物品制造的影响特别是物品制造的非人化是商品品牌价值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
B.第三段提到的“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是品牌价值的标准,也是“消费者”的需求标准。 |
C.从目前的情况看在简单的物质产品与产品的“品牌价值”的竞争中前者自然难以取胜。 |
D.产品的“品牌价值”是超越人们的生理需求的一种追求,是现代社会消费者需要的价值。 |
不属于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国人口众多,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饮料市场有着很大的需求。 |
B.可口可乐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产品,它具有产品本身价值之外的品牌价值。 |
C.可口可乐口味独特,这是它拥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
D.购买可口可乐除了可以解决口渴的问题之外也可以使人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
下列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短缺经济条件下,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生产力较为低下,物质产品的生产无法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 |
B.矿物能源的利用和科学进步对物品制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物质制造呈现出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等特点。 |
C.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使得物质生产已经不再依赖人类的体力和技术,达到了“非人化”的程度。 |
D.在过去的竞争体系下传统武器是“高质量的产品”,而新的竞争体系下则转向了企业创造生活方式的能力方面的竞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走在中秋的月光里
钱续坤
①流行歌曲总是拥有其温润的土壤,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月亮之上》又让我蓦地感动了。这感动有如潮水般涌动。在这中秋的夜晚,歌声吸引着我的耳鼓,也震撼着我的灵魂。
②特别喜欢在月色如银的意境里散步,那种清纯的味道会让我想起浪漫的童年。从前,中秋的月亮就是这般明亮,我的影子反复被皎洁的月光拉长——缩短——拉长,然后朦朦胧胧地投放在地上,被枝枝蔓蔓切割影射的曲线,竟然有了中国画的韵致,随着步伐的变化波形不停地抖动,或明或暗,或浓或淡;蛙噪和虫鸣又往往不期而至,此起彼伏地扑打着我的耳鼓,把年少时的无限联想和邈远遐思,全部引进玲珑、悦耳的神韵里。那时候的我,俨然是一名快乐的歌手,肆意地弹奏着自己,而那月光就是一本被打开的乐谱。
③有歌当然还得有舞。乡村的孩子对舞终究是敬而远之的,我亦毫不例外。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自得其乐,因为月亮之上,住着美丽、端庄的嫦娥,还有那只活泼、可爱的玉兔。所以每次引吭高歌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会叠印出长袖飘飘、舞姿翩翩的神奇景象,觉得才子佳人乃天造地生,见众仙子为珠联璧合,有时甚至会捂着小嘴在那偷偷地乐。嫦娥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版本,“飘然奔月”让人充满好奇,“托身蟾蜍”令人不可思议,“八戒垂涎”使人忍俊不禁。及至后来我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才觉得嫦娥在月宫的日子并不美满如意,倒是我们无拘无束地撒野嬉戏,要比她幸福、温馨许多,正可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吴刚伐桂”和“天狗咬月”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详,以至于我常常充当说书人的角色,在村头的槐树下或者斑驳的老屋里,向小弟弟和小妹妹们有滋有味地说,绘声绘色地讲。故而童年的月亮之上,萦系着我的遐思,寄托着我的梦想,构建着我的天堂。
④其实月亮并不单纯是头顶那皎洁的一轮,她卧在《诗经》里,走在《楚辞》中,奔在唐诗宋词的大道上,给予文人墨客更多形而上的意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言简意赅,借月光起兴,寄托了浓浓的乡愁;杜牧“月白烟青水暗流,孤猿衔恨叫中秋”,哀婉沉郁,借猿啸抒怀,道出了深深的落寞;杨维桢“深情长是暗相随,月白清风苦相思”,把缠绵不尽的人间亲情,隐喻成皓魄当空,莹澈万里;袁枚“明月有情来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又将未婚男女的款曲衷情,化为了蟾光已满,悱恻缠绵……天上的月亮被赋予了这么多的感悟、沉思和诘问,人们似乎找到了一种与此相关的生命意象,让其烛照自身的精神之旅,由她牵引心情的潮汐涨落。不过月之情愫自古以来都带有悲戚的意味,适合于人们对本体进行思索,对灵魂进行观照,让善良的人守候心灵的田园,让作恶的人渡到超度的彼岸。
⑤因此,生命之月会伴着我们一步一步走向遥远,生命的那一端,仍然是眼前的这一轮,仍然带着她清冽的光泽,洗濯我们的喜怒哀乐,评判我们的道德准则,量化我们心灵深处对于情感的拥有程度,以及由此衍生的一切积极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⑥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近,伸手可触;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远,牵梦挂怀。走在月光里,我会把自己永远存放在这样的朗照中,不以心为辎重,不以物为形役;走在月光里,我会像童年那样放声歌唱:“我等待,我想象,我的灵魂早已脱缰,马蹄声起,马蹄声落……
(《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4日第4版)“其实月亮并不单纯是头顶那皎洁的一轮,她卧在《诗经》里,走在《楚辞》中,奔在唐诗宋词的大道上,给予文人墨客更多形而上的意蕴。”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那时候的我,俨然是一名快乐的歌手,肆意地弹奏着自己,而那月光就是一本被打开的乐谱。
(2)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近,伸手可触;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远,牵梦挂怀。“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月亮之上》又让我感动了”,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会被它“感动”?
你认为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