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庄稼是世间最好的事物
安庆
和村庄最近的是庄稼,最贴心、让村庄最心疼的是庄稼。你看看“庄稼”占了村庄的“庄”,村庄的“家”字;而“村庄”也占了庄稼的“庄”。无论如何庄稼和村庄都有割不断的关系,每一天每一夜村庄和庄稼都会互相地牵挂着
是村庄里的人种下了庄稼,种活了庄稼,种熟了庄稼。村庄里的人每年都熟稔地按季节播种忙碌着:每年的春天,村庄里的人准备着春耕,忙碌着春耕;从清明前后开始,在回暖的土地上有板有眼、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始翻耕播种。一切都做得井井有条,就连地头的荒片、院子外的空地都种上了庄稼,或者种上了花、种上了青菜。这时候种上的玉米在中原叫春玉米,从地里先跑到城市的春玉米带着大地的湿润、庄稼人的体温。从热锅上蒸出来,玉米籽儿黄灿灿的,别说吃,看几眼都觉得舒服、解瘾、得劲儿。它们提前向城里人报告的是整个大地的信息。
村庄里的人最牵挂的是庄稼。庄稼像他们的孩子,庄稼受了委屈会让他们心疼,让他们掉泪,心软的女人会守在受了委屈的庄稼地里哭,他们真的是不想让庄稼受一点点创伤。所以庄稼人准时地为庄稼施肥、为庄稼浇水、为庄稼除草、为庄稼打药,尽量不让庄稼受一点委屈。在我小的时候,我们村庄里有一个姓阎的老人,叫阎玉安,他每天去数地里的庄稼,从地里出来告诉我们他家地里的玉米有多少棵,说话的神态,就好似他养了多少个孩子。我有个四爷,每年秋天都要扛着被子去庄稼地里睡上几夜,听玉米咯咯吱吱的拔节声,第二天太阳从庄稼地里拱出来,露珠还在草尖上挂着,他从腰里掏出一根细绳,量着昨天晚上庄稼又长了多高。
庄稼人有庄稼人的规律:秋天收了,地里空旷了,接着就是庄稼人大干的时候,大片的庄稼种子又要种下,这时候种下的是小麦,又一茬小麦会在他们种下后慢慢地长出来,先拱出细细的嫩芽,慢慢地会把大地铺严成为村庄外的景致,村庄外的风景,麦秆儿会一寸寸地长高,麦芒儿由青绿长成金黄,布谷鸟的叫声就来了。按照规律,庄稼人在麦垅里要点种又一茬的玉米、大豆……庄稼就是村庄的护卫,村庄的亲人,庄稼迎风沐雨,在承担中很倔犟、懂事地生长,把村庄的期待、希望延长。庄稼一般不会让村庄失望,包括村庄外的树和庄稼一样都爱着村庄,包括庄稼和树之间的鸟儿,鸟儿会飞翔着在另外一个方向眺望,在村庄眺望庄稼,在庄稼地里眺望村庄。庄稼和树和鸟总会有一些对话,相互谈着村庄里的事情,村庄里飘出来的气息。听见村庄的喇叭响得高兴,庄稼和树的叶子也会啪啪啪拍得脆响;如果村庄里放一种低沉的哀乐,庄稼们的情绪也会低落,不声不响地伫立着,成一种默哀的姿势。
村庄和庄稼的感情是很难说清的,是父子、母女,又是兄弟姐妹。村庄里的人有时候心里堵了,会找庄稼诉说心事,在庄稼地里走一走,憋在心里的气就顺畅了,回家的步子又开始迈得气势、自然、大度起来。庄稼们看着村庄里的人心情好了起来相互地使着眼色,说:看,张三的心情好多了,回家还是两大碗粥,两个馒头,或者两碗捞面配着辣椒。没有在村庄里生活过的人是不懂得村庄和庄稼的感情的;没有在庄稼地里走过的人是不懂得大地上的庄稼是多么深厚,多么熨帖人心的。如果说大地上最阔大的事物那肯定就是庄稼;那种无私地绿、无私地葳蕤、无私地成长、坦荡地蓬勃是任何事物都无与伦比的,说庄稼是世上最美的事物一点也不过分。
庄稼是世上最美的事物,想一想,哪一种庄稼不美啊!小麦,种下去几天拱出了嫩芽,接着分蘖,慢慢地青了、绿了,把大地覆上了一层绿毯;春风一吹拔节了,太阳再一暖和,灌浆了、抽穗了,开出了纷纷扬扬的小麦花,长出金色的麦芒儿,麦芒一黄,大地上一片金黄了。玉米是蹿得更快更高的,一百天的生长期,长个、授粉、甩出浪漫的缨儿,长出结实的大棒子。六月是玉米生长的旺季,中原六月的玉米大地是最美的,所以每年的六月我一定要回几趟村庄,一定要去地里趟一趟,和庄稼聊聊天的。这时候庄稼把大地都铺成了绿海,风一吹,又长又宽的油绿的叶子呼呼拉拉地唱着,那绿真是阔大啊。再说高粱、芝麻、大豆、绿豆,夏天里黄灿灿的油菜花,种在坡上的葵花,哪一样不是世间最美的事物啊!
村庄里的人把心都操到了庄稼上,是村庄养活了庄稼。庄稼是最讲良心的,庄稼从来不辜负村庄的期望,一个劲地生长蓬勃着。庄稼像村庄一样本分,懂得回报村里的亲人,庄稼从来不违背自己的品格,在大地上坚守,村庄和庄稼永远相互地守望着
(选自2013年4月《散文》,有删改)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稼和村庄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这不仅体现在它们字词互相包含上,更体现在它们之间密切的关系上。
B.第三段叙述阎玉安和“四爷”的事例典型生动的表现了村庄的人对于庄稼的牵挂。
C.本文虚实结合,内容充实。实写村庄的人翻耕播种、施肥、浇水、除草、打药,精心照料;虚写庄稼护卫村庄、懂事地生长、延长着村庄人的期待和希望。
D.村庄和庄稼因为是父子、母女,又是兄弟姐妹,两者是亲人关系,所以村庄的人找庄稼诉说心事、庄稼为村庄人心情好而高兴十分自然合理。

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地里先跑到城市的春玉米带着大地的湿润、庄稼人的体温。
本句运用拟人和夸张手法生动写出春玉米向人报告大地信息之急以及与庄稼人的密切关系。
B.每年秋天都要扛着被子去庄稼地里睡上几夜,听玉米咯咯吱吱的拔节声。
使用拟声词摹写玉米拔节的声音,夸张表现玉米的生长情态,从中也可让人体会到“四爷”内心的盼望和期待。
C.庄稼和树和鸟总会有一些对话,相互谈着村庄里的事情,村庄里飘出来的气息。
写庄稼和树和鸟在对话,就在面上由作物扩展到整个自然,让人感觉到村庄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字里行间满溢着温馨。
D.小麦,种下去几天拱出了嫩芽,接着分蘖,慢慢地青了、绿了,把大地覆上了一层绿毯;春风一吹拔节了,太阳再一暖和,灌浆了、抽穗了,开出了纷纷扬扬的小麦花,长出金色的麦芒儿,麦芒一黄,大地上一片金黄了

语言平实,准确呈现出小麦生长的过程:发芽、分蘖、变青变绿、灌浆、抽穗、长芒等。
本文从几个方面表现“庄稼是世间最好的事物”?请简要概括。
第一段说“每一天每一夜村庄和庄稼都会互相地牵挂着”,最后一段说“村庄和庄稼永远相互地守望着”。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杰作的窘境。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
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的真诚关爱。诗人的把握现实生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潜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 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杂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的内在情绪。
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的人性思索。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民族的烙印。然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表达。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真的肯定,对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诗歌创作的口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的平庸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节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
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符合本文所论“好诗歌”标准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金黄的稻束》)诗人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和“静默”的精神内涵。
B.“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回答》)诗人以清醒的眼光审视十年浩劫,愤怒而又不失理性,强烈渴望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
C.“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诗人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
D.“我是空心菜爱好者/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空心菜/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我就是个空心菜爱好者。”(《空心菜》)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自我生活趣味的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前中国诗歌创新激情缺乏,出现了平庸化的状态,艺术精品越越少,缺乏真正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艺术杰作。
B.造成中国诗歌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C.好的诗歌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应深度把握现实生活,作者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表现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追求。
D.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合理张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诗意追问人类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诗人对整个人类的人性的思索。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只要诗人在创作时抓住了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就能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
B.诗人把握现实生活,不是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轻描淡写的反映当下生活的新时尚,而是应该把握涌动的生活潮流中的内在民族精神。
C.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离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而去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各个民族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D.白话诗歌是现当代诗歌的主流,但白话不等同日常口语,好的白话诗,其语言必经诗人的审美加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物理巨星爱因斯坦
1900年爱因斯坦从瑞士联邦工业大学毕业。1902 年春,爱因斯坦任职伯尔尼专利局,干起了专利审查员的工作。这使他解除了经济上的困难,也提高了他的工作兴趣,并时时激发他的科学想象力。除了8小时的工作,他有充分的空余时间来思索宇宙之谜了。 在伯尔尼专利局7年的业余时间里,这位年轻的专利审查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奇迹。1905年,是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多篇科学论文,其中有4篇成为物理学不同分支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标志。他几乎同时在相对论、光量子理论和分子运动论这三个不同领域里齐头并进,并取得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这一年被称作物理学史上的爱因斯坦年。1916年,《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一文发表。这篇论文是广义相对论在理论上的完整形成,体现出惊人的独创性。这一年,是爱因斯坦彪炳史册的伟大理论创建的年份,无疑是他科学生涯的顶峰。
1922年底,爱因斯坦去日本途经中国上海的时候,瑞典驻上海领事馆领事给带来了获得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在这以前几年,早有传闻要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但直到1922年11月才正式决定授予他1921年度的物理学奖金;同时,还决定把1922年度的奖金授予玻尔。其实爱因斯坦早在1905年的三篇论文,每一篇都应得到一份诺贝尔奖金,更不用说后来的广义相对论了。可是他的科学思想太革命了,受到保守的物理学家的反对。有些人甚至口出恶言:如果给相对论的创立者颁发诺贝尔奖金,他们就要退回诺贝尔奖金。现在,评委会找到了一种聪明无比的措辞: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奖,是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和物理学方面的其他研究”。
爱因斯坦说:“我总是生活在寂寞之中,这种寂寞在青年使我感到痛苦,但在成年时却觉得其味无穷。”幼年、青年时的爱因斯坦对孤独感到是厌恶、愤懑和痛苦。成年之后,他才从孤独中领受到乐趣,感到其乐无穷。这是从孤独走向宁静,从行为上的独特与寂寞走向心灵的安谧与宁静,这是一种执著于事业、避免俗世羁绊的宁静。
1933年,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从此这个僻静的小城和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圣地。同时,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留下了数不清的轶闻趣事。人们说人家请他讲1分钟话,给1000美元,他说他不需要钱。1944年,在美国,有人愿意出高价收买相对论第一篇论文的手稿,但当时的手稿作为生炉子的燃料,早已化为灰烬。为了对反法西斯战争有所表示,爱因斯坦只得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新抄写一遍。结果,这份重抄的手稿,卖了650万美元,以此作为爱因斯坦对支持反法西斯战争的捐献。人们都有这样的印象,他渴望摆脱各种各样的额外收入,那些收入对于他来说是多余的。
爱因斯坦有一件“一生中令人痛心的回忆”。这件事说的是1940年8月在西拉法的推动下,为了防止希特勒法西斯抢先掌握了原子武器,爱因斯坦在敦促罗斯福总统下令研制原子弹的一封信上签了名。仅仅在事后,爱因斯坦就深感后悔,他认为人类科学的成就不应当转而为毁灭人类服务。德国战败之后,这种恐惧消除了,但新的危险又出现了。西拉法写道:“到了1945年,我们就不再担心德国人会用原子弹轰炸我们了,而我们担心的却是美国政府可能用原子弹轰炸别的国家。”于是,他又去找爱因斯坦,以便借助他向罗斯福呈递自己的备忘录——竭力预防对日本城市实行原子弹轰炸。爱因斯坦的信是发出去了,但并未到达收信人手中。爱因斯坦的沉痛不仅在于理性的成果被用于了非理性的好战和对人类的毁灭,还在于从事理性探讨的忘记了社会的良知和道德正义。
(摘编自张武等《爱因斯坦》)
相关链接
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他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爱因斯坦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有满足对更深邃的知识的渴望。在这里,已有的而且尚未充分地被联系起来的实验数据的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摘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的7年里,利用业余时间投入物理学研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奇迹,达到了他科学生涯的顶峰。
B.爱因斯坦一生取得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其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是“光电效应定律”,他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C.在青年时代,孤独使爱因斯坦感到厌恶和痛苦;但成年之后,他爱上了孤独,并从孤独中领受到乐趣,感到其乐无穷、其味无穷。
D.为了防止希特勒法西斯抢先掌握原子武器,爱因斯坦组织一批科学家写信敦促罗斯福总统下令研制原子弹,但事后就后悔了。

E.二战后期,爱因斯坦反对美国政府对日本城市进行原子弹轰炸,是因为他认为人类科学的成就不应当转而为毁灭人类服务。
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他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文中说,评委会找到了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奖的“一种聪明无比的措辞”。为什么说措辞是“聪明无比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爱因斯坦认为促进原子弹研制是“一生中令人痛心的回忆”,而且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科学家参与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五行说”是中国文化中影响最为深远是学说之一,中国人的色彩观与五行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中国汉民族的“无色”审美观就是五行学说的一部分。对“五行”的正式解说载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即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物质,它们被视为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五种元素,彼此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色彩与方位相对应,四方加天地构成六色,合并成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合并后五色为:青、赤、白、黑、黄,即黑白加三原色。“五色观”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间。“五行”与“五色”有深层关系,构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邹衍将五行与五色、五帝等的配合与王朝的兴衰更替相联系,认为每个朝代均受到一种“德性”支配,每种“德性”又有颜色象征:黄帝的虞代为土德,色尚黄;夏代为木德,色尚青;商代为金德,色尚白;周代为火德,色尚赤;秦代为水德,色尚黑。秦之所以灭周是“水德胜火德”的结果。夏朝崇尚青色,祭祀就用青色的祭牲;商代崇尚白色,祭祀就用白色的祭牲;周代崇尚赤色,祭祀就选用赤色的祭牲。黑、白、赤三色成了夏、商、周三代选择纯毛色祭牲最显著的符号形态。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色彩用作尊卑的标志,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色彩逐渐分化成为代表一定阶层的象征。孔子“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乐也”,说明五色审美的色彩规范已经上升到“礼”的范畴,可见五色在先秦已经形成其初步含义。
黄色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最早源于秦汉时期的五行色彩学说。五行色彩学认为,衍生出大自然的五要素——金、木、水、火、土,分别由五种颜色象征。其中,白色代表金、青色代表木、黑色代表水、红色代表火、而黄色则代表了土。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中讲道:土居中央为天之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金木水火虽各有职,不因土,方不立,……土者,五行之主也。”董仲舒认为,土是五行的根本,没有中央之土,四方就没有意义。黄色也因为土的关系,而成为了中央皇权的代表。所以土的代表色——黄色,自然就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黄色被视为皇权,在三国时期已现端倪。曹丕用“黄初”做他的年号,孙权把自己的年号称为“黄龙”。
黄色与帝王真正联系在一起还是从唐朝开始,那时黄色成为了皇帝工作服——黄袍的颜色。《礼记·月令》中记载,黄色是祭祀先祖时祭服的颜色,不过唐朝时皇帝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天天穿黄色,便禁止民间百姓穿着黄色衣服。王维给皇帝舞狮子的时候唯独选择了黄狮子,因严重侵犯了皇权而被贬官。
中国历代对红色也都比较重视。刘邦取代秦朝,就说自己是赤帝之子,得火德。所以后来的汉朝为火德,崇拜火鸟凤凰,尊凤凰鸟,尚赤色,汉朝的礼服旌旗等都用赤色。唐朝从武则天开始,对红色尤为重视,她非常重视赐大臣一种红色衣服,或者是红色物品。比如说白居易,当时的官位是刺史,还不到五品,达不到用红色的地位,皇帝赐他叫“赐绯”,赐一个红颜色。平时我们所说的“红人”“大红大紫”便由此而来。
(摘编自王岳川《神秘的中国色》,有删改)
下列有关“五行”“五色”及其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指水、火、木、金、土五种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元素,这五种元素之间相生相克,对立统一。
B.“五色”是与四方、天地对应的颜色合并而成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即黑白加三原色。“五色观”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要早。
C.“五行”与“五色”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一一对应,白色、青色、黑色、红色分别对应大自然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D.“五行”和“五色”所具有的深层关系,构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每种颜色都象征一种“德性”, 颜色成为等级尊卑的标志等都是其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邹衍认为每个朝代均受一种“德性”支配,每种“德性”又有一种颜色象征,不同朝代所崇尚的颜色也不同,朝代更替就是五行相克的结果。
B.夏、商、周祭祀用纯毛色祭牲,说明当时“正色”已受重视;西周时提出“正色”和“间色”的概念后,色彩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
C.春秋战国时期,色彩逐渐分化成为一定阶层的象征,孔子“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乐也”,更是将色彩规范上升到了“礼”的范畴。
D.中国历代对红色也比较重视,如汉朝崇拜火鸟凤凰,礼服旌旗等用赤色;唐朝皇帝们经常“赐绯”,即赏赐给大臣红色衣服或红色物品。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认为土是五行之本,没有中央之土,四方就没有意义。黄色因为是土的代表色,渐渐从五色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尊贵的颜色。
B.曹丕用“黄初”做年号,孙权以“黄龙”为年号,都是因为看中了黄色在五色中的崇高地位,他们实际上已把黄色认作皇权的象征。
C.唐朝时,黄色正式成为皇家的专用服色,民间百姓禁穿黄色,甚至娱乐演出也不能使用,王维因选用黄色狮子而侵犯了皇权被贬官。
D.土的颜色为黄色,中华民族先祖黄帝崇尚黄色,《礼记》记载祭祀祖先时祭服的颜色为黄色,可见黄色被视为就是皇权的象征并不是偶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医者仁心、肝胆相照的吴孟超
林蔚 雅商
“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常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这么说。因为这份爱,吴孟超几十年来坚持只给病人开价格最便宜的药,就连给病人问诊的听诊器都会细心地先用手焐热。他是无数患者心中妙手回春的“老神仙”。“病人生病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他们可能已经花光了家里的钱,有的还负债累累。作为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这是吴孟超对年轻医生说得最多的话。
有一次,病房里收治了一位来自浙江农村的妇女。手术后五六天,吴孟超去查房。他仔细检查完病人,又认真看了她的病历,眉头微微皱了起来,半晌没吭气。那时,在场的人都很紧张,“看样子,‘老爷子’准是又看出什么问题来了。”果然,吴老把值班医生叫到走廊里,劈头便问道:“这个病人为啥要用先锋6号?还是进口的?”值班医生答道:“作为常规术后抗感染,现在大家都在用先锋6号,这个病人也就用了。”吴孟超一听就火了,大声说道:“现在有的医院、有的医生不好好给人治病,光知道给病人开贵重药品,凭此赚钱、提成,完成利润指标。你不要学他们!”
平时,吴老总是反复强调,要求医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用哪种。在为病人做检查时,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他决不会让病人去做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能够看清楚,他也决不会让他们再做第二次检查。
每次手术结扎,他都是坚持用手、用线。他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病人服务,用一次缝合器械,1000多元就没了,那可是一个农村孩子几年的读学费用啊!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正是这般精打细算,吴孟超和他的团队切除一个肝脏肿瘤的手术费、治疗费等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人曾劝他松松口,也进一些自费的耗材和药品,这样医院一年至少可增加上千万元的利润。可是,吴孟超毫不松口,他说:“我们不能把医院开成药店,把病人当作摇钱树。”
可就是这位医学泰斗,吴孟超一生中虽然成就卓著、功勋无数,却始终保持着谦逊质朴的本色。他特别强调,为医之道,做人很关键,要善于做人。“一是要做一个善于团结人的人,二是要做一个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人,三是要做一个善于服务的人。”
在吴孟超的从医生涯中,最让他鄙视的是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失的“太平医生”。他说:“救治病人如果怕担风险,前怕狼,后怕虎,那么禁区永远是禁区,病人只能在医生的摇头和沉默中抱憾离开人间。”
如今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名医了,吴孟超依然不忘恩师裘法祖的谆谆教诲,表示自己的成就更多是因为能踩在巨人肩膀上而获得的。他对记者说:“肝胆外科的发展是各级领导的关爱和全体同志一起努力的结果。任何一台手术的成功也不是手术者一个人的功劳。一个病人痊愈出院,护士的功劳占百分之七十,医生只占百分之三十。”
只要不出差,吴孟超每天都会亲临“战场”,不是当指挥官,而是做一名荷枪实弹的战士,用自己的双手向肝癌发起歼灭战。已经年逾九旬的吴孟超,现在每年主刀完成的手术也要将近两百台。每每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久违的笑容,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悦,发自内心地高兴。他曾自嘲说“这可能是手术依赖症”了。
老人动情地对记者说:“人老了,力气也越来越少了。但只要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刀我还是要开的,前提是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逞强。医疗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选自2013年第7期《人物周刊》,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吴孟超作为医生,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省钱,正如他的座右铭——“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B.吴孟超反复强调,医生应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使用便宜药,处处为患者考虑,精打细算,所以吴孟超和他的团队切除一个肝脏肿瘤的手术费、治疗费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C.如今已年逾九旬的吴孟超,虽已是名满天下的肝脏外科医生,但在日常工作中仍坚持事必躬亲,主刀动手术。
D.吴孟超成就卓著、功勋无数,却始终保持着谦逊质朴的本色,在他看来,善于做人是做一名好医生的关键。

E.吴孟超敢于挑战权威,鄙视不求有功、但求无失的医生,他自己在医生的岗位上,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和人生的意义。
作为医生,吴孟超的医者仁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吴孟超除了有做医生的仁心之外,还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
为什么吴孟超说“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语,我为你忧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下列说法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这句话的一项是()

A.汉语能让我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B.汉语古老而优雅,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
C.汉语隽永有致,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凭借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文化隧道。
D.汉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并且广为传播,“热”遍全球,令国人无比自豪。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的后辈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那么,东方民族的含蓄之美就可能消失殆尽。
B.国人冷落汉语,高学历的青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状况,使国人文化水平降低,国际竞争力减弱。
C.方块字横平竖直,独具韵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势必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无法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用词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这样才可能领略到母语独特的文化意蕴。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受到冷落,面临危机,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我们应高度重视汉语学习,以此来抵制外语。
C.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我们可以乐观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
D.汉语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在华夏民族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时至今日,汉语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