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哲理和智慧,泽被后人,光耀世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万世师表”是对谁的赞誉?他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材料二 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谈及中国盛唐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唐朝时,对外友好往来的活跃是其“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试举两例加以证明。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3)列举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的科技成就两例并说明其对世界文明进步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建立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统治。
材料三:2007年7月31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教科文组织已就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达成共识,希望它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遗产而被永远铭记,永远呵护。丝绸之路是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贸易往来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是整个亚太地区第一个作为“文化线路”申报的世界遗产,对今后亚太地区在文化线路的保护和申报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请回答: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史实说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艰辛?
(2)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张骞凿空”?有什么重大作用
(3)以上材料中的哪一史实最能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请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说明丝绸之路为什么被称为文化交流之路?
(5)今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遗有什么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总是觉得:匈奴从中华版图上消失,是一种巨大的遗憾,这种遗憾就像一块永不愈合的伤口,时常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疼痛。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赖于这种文化,才能坚持生存和发展下去,而文化的运动与交流,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在匈奴短暂的东方生活中,虽然对中原王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但在一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
——《怀念匈奴》
材料二:当年“马踏匈奴”的主人霍去病,如今正静静地躺在高大的封土下。在霍去病短短的二十四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他六次出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为汉朝带来了胜利的荣耀与和平的曙光。当他发生“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后不久,便猝然倒在战争的间隙。
——《站在霍去病墓前》
请回答:
(1)秦朝、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分别是如何解决匈奴对中原王朝构成的威胁的?
(2)找出材料二中描述霍去病功绩的句子,说明汉武帝为何给霍去病修建高大的陵墓?
(3)请谈谈“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认识?
探究题
[发愤著史书]
(1)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成了《史记》,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读史通古今]
(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其中“通古今之变”中的“古”“今”分别指何时?“成一家之言”指的又是什么?
[功绩耀古今]
(3)司马迁被后人誉为“文史祖宗”,你认为他获得这一美誉的理由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
请回答:
(1)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哪次事变之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导致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样的抗日主张?这一主张是通过什么事件实现的?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
(4)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谈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近代前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州船政学堂、上海制造总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拳匪运动”是指什么运动?这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发生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中的“从机器上感觉不足”,清政府提出什么口号?其目的是什么?
(3)意识到“制度上感觉不足”后,中国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4)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孙中山救国救民方案的革命理论。概括说明这一理论的实践有何积极作用。
(5)据上述几个救国方案的结局,结合材料二你能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