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世业农。祖忠,博究经史,乡党皆尊而师之。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岁癸丑,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袭。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名士李国维、杨杲等,咨访治道,商议古今,奏免征西军数百家及椒竹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真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以祐降官无名,乃赐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
六年,置提刑按察司,首以祐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
遣祐检覆庆元、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祐能诗文,有《节斋集》。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州宁晋人,世业农 业:从事 |
B.时诸王得自辟官属 辟:避开 |
C.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部:统率 |
D.遂皆出,应期而办办:完成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陈祐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①又上便民二十余事 ②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 ③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 ④遂皆出,应期而办 ⑤救民获罪,亦所甘心 ⑥遣祐检覆庆元、台州民田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③④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祐出身于耕读之家,有良好的家学传统。他年少好学,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发奋学习,长大后博通经史,得到皇帝征召,有所作为。 |
B.陈祐初为河南府总管时,首先拜会金末名士李国维、杨杲等来咨询治民治国方法,说明他为官谦虚好学;后来他被正式封为河南西路总管,为官清廉自守。 |
C.陈祐任卫辉路总管时,在号称难以治理的地方,申明法令,建孔子庙,修比干墓,注重教化百姓,治理百姓有方,同时也深得百姓爱戴。 |
D.东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蝗灾,朝廷命陈祐去灾区处理此事。陈祐到后,能客观地分析当前形势,并果断地采取措施。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
(2)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颖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曰:“公得之矣。”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剪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岗,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
(《隋书•贺若弼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属:劝请 |
B.弼既退,轨让其背己让:忍让 |
C.无若贺若弼者若:比得上 |
D.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恨:痛恨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贺若弼有军事才干的一组是( )(3分)
①弼少慷慨,有大志 ②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
③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剪暴 ④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
⑤军令严肃,秋毫不犯 ⑥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
A.①⑤⑥ | B.②④⑤ | C.③⑤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若弼的父亲因为说话不谨慎而被人加害,临刑前拿锥子刺伤了自己的舌头,告诫他今后要慎言谨行。后来在太子一事上他做到了慎言,新皇登基后保住了性命。 |
B.贺若弼年少时慷慨激昂,怀有大志,骁勇善战,熟悉弓马,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北周的齐王宇文宪听说后很敬畏他,把他召来做官。不久他又被升任为小内史。 |
C.隋高祖登基为帝,心怀吞并江南的志向,寻访可以担当这个重任的人。高颖推荐了贺若弼,高祖认为他推荐得好。大举伐陈时,就任命贺若弼做了行军总管。 |
D.大军渡江前贺若弼酹江而祝,激励士气,故设疑阵,麻痹对方,然后渡江破敌。他军令威严整肃,对陈地秋毫无犯。有士兵抢掠百姓,贺若弼立即斩杀了他。 |
翻译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
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 ①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传而白为黑 数:多次 | B.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
C.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任用 | D.吾穿井得一人穿:打 |
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闻而审,则为福矣/则移其民于河东 |
B.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C.闻之于宋君/士大夫之族 |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④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⑤非也,是己亥也。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
C.第四段先对前面的论证进行总结,再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 |
D.作者在强调个人的感受和看法的同时通过不断的举例论证来以理服人,似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蕴。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2)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①,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②:‘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 《膝文公上》
【注】①契(xiè):传说中商的始祖,曾任舜的司徒,掌管教化。②放勋:尧的称号。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当时人们的通病是只在意吃饱、穿暖、居住安逸却不在意教育。 |
B.孟子认为百姓应当要懂得伦理道德,否则就和禽兽没有区别了。 |
C.慰劳百姓,纠正百姓,帮助百姓,使百姓自得其所,随后赈济百姓给百姓恩惠是圣人的职责。 |
D.圣人不去耕作是因为他们有比耕作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教育百姓,使他们有别于禽兽。 |
阅读下面文段,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其中体现的儒家思想的理解。
子适卫,冉有仆③。子曰:“庶④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
【注】③仆:驾车。④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铁铉,邓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尝谳疑狱,立白。太祖喜,字之曰“鼎石”。
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铉。德州陷,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势益张。遂攻济南,景隆复大败,南奔。铉与庸等乘城守御。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
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凡三阅月,卒固守不能下。
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燕王惧,解围北归。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
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铉入谢,赐宴。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是年冬,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其大将张玉。燕王奔还北平。
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
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
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年三十七。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偕:和……一起 |
B.南北日寻干戈寻:挑起 |
C.凡三阅月阅:查看 |
D.铉屯淮上屯:驻扎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铁铉“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铉督饷无乏②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
③又遣千人出城诈降④铉屯淮上,兵亦溃
⑤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⑥铉屯淮上,兵亦溃
A.②③⑤ | B.①②⑤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铁铉机智灵敏善决疑狱,太祖朱元璋赐字“鼎石”。建文初年,他被任命为山东参政。 |
B.大将军李景隆率军北伐时,铁铉负责督运粮饷从无匮乏。李景隆兵败后,各城守军皆望风而溃,铁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从临邑赶到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死守卫。 |
C.燕王朱棣连续三月攻打济南,主要是企图攻占济南后,即可割断南北,占有整个中原地区,进而图谋金陵,但是没料到被铁铉挫败,只好兵退北平。 |
D.朱棣攻济南时,筑堤挡水,引河水灌城。铁铉决定以诈降之计,诱杀朱棣,但可惜计划失败,引发了燕军更加疯狂的攻势。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
(2)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珍,徐州丰人也。少与庞师古等俱从梁太祖为盗。珍为将,善治军选士,太祖初镇宣武,珍为太祖创立军制,选将练兵甚有法。太祖得诸将所募兵及佗降兵,皆以属珍,珍选将五十余人,皆可用。梁败黄巢、破秦宗权、东并兖郓,未尝不在战中,而常勇出诸将。
义成军乱,逐安师儒,师儒奔梁。太祖遣珍以兵趋滑州,道遇大雪,珍趣兵疾驰,一夕至城下,遂乘其城。义成军以为方雪,不意梁兵来,不为备,遂下之。
秦宗权遣卢瑭、张晊等攻梁,是时梁兵尚少,数为宗权所困。太祖乃拜珍淄州刺史,募兵于淄青。珍偏将张仁遇白珍曰:“军中有犯令者,请先斩而后白。”珍曰:“偏将欲专杀邪?”立斩仁遇以徇军,军中皆感悦。珍得所募兵万余以归,太祖大喜曰:“贼在吾郊,若践吾麦,奈何!今珍至,吾事济矣!且贼方息兵养勇,度吾兵少,而未知珍来,谓吾不过坚守而已,宜出其不意以击之。”乃出兵击败晊等,宗权由此败亡,而梁军威大振,以得珍兵故也。
珍从太祖取濮州,刺史朱裕奔于郓州。太祖乃还汴,留珍攻郓州。珍去郓二十里,遣精兵挑之,郓人不出。朱裕诈为降书,阴使人告珍,约开门为内应。珍信之,夜率其兵叩郓城门。朱裕登陴,开门内珍军,珍军已入瓮城而垂门①发,郓人从城上磔石以投之,珍军皆死瓮城中,珍仅以身免,太祖不之责也。
唐宾者,陕人也。珍屯萧县,闻太祖将至,戒军中治馆厩以待。唐宾部将严郊治厩失期,军吏督之,郊诉于唐宾,唐宾以让珍,珍怒,拔剑而起,唐宾拂衣就珍,珍即斩之,遣使者告唐宾反。使者至夜而见之,太祖大惊,然已夜矣,不能有所发。明日,珍迎谒,太祖命武士执之。诸将霍存等十余人叩头救珍,太祖大怒,举胡床掷之曰:“方珍杀唐宾时,独不救之邪!”存等退,珍遂缢死。(节选自《新五代史·朱珍传》)
【注】①垂门:吊门。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珍为将,善治军选士善:喜爱。 |
B.珍趣兵疾驰,一夕至城下趣:通“促”,催促 |
C.请先斩而后白白:禀报。 |
D.唐宾以让珍让:责备。 |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朱珍“善治军”和对敌时“勇猛过人”的一组是( )
A.太祖得诸将所募兵及佗降兵,皆以属珍 珍仅以身免,太祖不之责也 |
B.立斩仁遇以徇军,军中皆感悦 未尝不在战中,而常勇出诸将 |
C.太祖乃拜珍淄州刺史,募兵于淄青 珍去郓二十里,遣精兵挑之 |
D.珍屯萧县,闻太祖将至,戒军中治馆厩以待 |
唐宾拂衣就珍,珍即斩之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珍年轻时和庞师古等人都跟随梁太祖。梁打败黄巢、击溃秦宗权、向东吞并兖、郓二州,朱珍都参加了战斗。 |
B.秦宗权派遣卢瑭、张晊等进攻梁,这时梁兵还很少,几次被秦宗权围困。梁太祖于是任命朱珍为淄州刺史,在淄、青二州招募士兵。 |
C.在与卢瑭、张晊等人交锋的时候,梁太祖采取坚守城池的策略,让自己的士兵休息,养精蓄锐,等到朱珍带着招募的士兵前来支援之后才出兵击败卢瑭、张晊等人。 |
D.朱珍杀掉唐宾后,梁太祖十分气愤,他捉住了朱珍后,尽管霍存等人纷纷为朱珍求情,但梁太祖指责他们在朱珍杀唐宾时没有为唐宾求情,于是霍存等人退下,朱珍到底被处死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义成军以为方雪,不意梁兵来,不为备,遂下之。
②朱裕诈为降书,阴使人告珍,约开门为内应。珍信之,夜率其兵叩郓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