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14分)
盛彦师者,宋州虞城人。大业中,为澄城长。义师至汾阴,率宾客千余人河上谒,拜银青光禄大夫、行军总管,从平京城。俄与史万宝镇宜阳以拒东寇。
及李密之叛,将出山南,史万宝惧密威名,不敢拒,谓彦师曰:“李密,骁贼也,又辅以王伯当,决策而叛,其下兵士思欲东归,若非计出万全,则不为也。兵在死地,殆不可。”彦师笑曰:“请以数千之众邀之,必枭其首。”万宝曰:“计将安出?”对曰:“军法尚诈,不可为公说。”便领众逾熊耳山南,傍道而止,令弓弩者夹路高,刀楯者伏溪谷。令曰:“待贼半渡,一时齐发,弓弩据高纵射,刀楯即乱出薄之。”或问之曰:“闻李密欲向洛州,而公入山,何也?”彦师曰:“密声言往洛,实走襄城就张善相耳,必当出人不意。若贼入谷口,我自后追之,山路险隘,无所展力,一夫殿后,必不能制。今吾先得入谷,擒之必矣。”
李密既度陕州,以为余不足虑,遂拥众徐行,果逾山南渡。彦师击之,密众首尾断绝,不得相救,遂斩李密,追擒伯当。以功封葛国公,拜武卫将军,仍镇熊州。
太宗讨王世充,遣彦师与万宝军于伊阙,绝其山南之路。贼平,除宋州总管。初,彦师之入关也,王世充以其将陈宝遇为宋州刺史,处其家不以礼,及此,彦师事杀之。平生所恶数十家亦皆杀之。州中震骇,重足立。会徐圆朗反,彦师为安抚大使,因战,遂没于贼。圆朗礼厚之,令彦师作书报其弟,令举城降己。彦师为书曰:“被贼所擒,为臣不忠,誓之以死。汝宜善侍老母,勿以吾为念。”圆朗初色动,而彦师自若,圆朗乃笑曰:“盛将军乃有壮节,不可杀也。”待之如旧。贼平,彦师竟以罪赐死。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九》,有改动)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率宾客千余人河上谒      济:              
(2)兵在死地,殆不可当        当:              
(3)令弓弩者夹路高          乘: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可为公说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B.刀楯者伏溪谷虎兕出
C.彦师事杀之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D.重足立项王按剑跽曰:“客何为者?”

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盛彦师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3分)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请以数千之众邀之,必枭其首。
译文:                                                                 
(2)贼平,除宋州总管。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津:津,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人:逃避。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②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2)从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不超过15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不超过15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哉,尔所谓达者?
②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予与何诛!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王若虚字从之,京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鹿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金亡,微服北归镇,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命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集》若干卷传于世。
节选自《金史•王若虚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老幼攀送攀:拉,挽留
B.奕辈不能夺夺:使……改变
C.若虚自分必死分:分开
D.好问意未惬惬:满意,满足

下列家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数日乃得行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
B.请为立建功德碑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二君其无让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若虚离任时,百姓不分老幼都来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这正说明其得信于民、政绩突出。
B.文章详写王若虚拒绝撰写崔立功德碑一事,意在表现其珍视名节,不趋炎附势的品格。
C.文章中王若虚与同游者所说之言意即:“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
D.通观全文,主要反映了王若虚性格机警善辩的一面。

阅读下列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